2007年,廣東GDP總量突破3萬億元,人均收入近4000美元。按照國際經驗,人均收入在3000-5000美元階段,正是經濟增長從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中間階段(備注1),也是能否真正實現經濟轉型的最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現代流通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先導產業和基礎產業,必須最先得到發展。這不僅意味著廣東經濟發展正式進入到工業化后期,而且意味著廣東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即整個經濟發展開始由制造業主導的第二產業大發展時代逐步轉向由商貿流通業占主導地位的第三產業大發展時代。一個流通革命引導下的新經濟時代正在廣東來臨。
>>>更多盤點、專訪、專稿請點擊“回首07暢想08”年終專題
一、2007年,廣東現代流通業進入新階段 1.廣東現代流通業開始從培育期進入起飛時期
根據產業成長周期理論分析,廣東在2002年以前處于現代流通業的萌芽階段,2002年至2006年則是廣東現代流通業的培育階段,從2007年起進入起飛階段。
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商貿流通業的功能和效應是不同的。目前,廣東工業化進程已經步入中后期,因此,現代商貿流通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起飛階段,進一步說,廣東目前和日本20世紀60年代一樣,進入到了流通革命時代,是一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推動流通業發展的最佳時期,同時這也是戰略轉型期的真正內涵之一。如果錯失這一時期,不僅會影響到整體經濟的升級轉型,而且將直接出現產業結構的"僵化"而逐步失失活力和競爭力。
按照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等地的經驗,人均收入在2000-3000美元是現代流通業起飛的準備階段,3000美元至5000美元是流通業起飛階段。
2.商貿流通業對經濟運行的導向作用正逐步從觀念變成現實
與上述階段相適應,商貿流通業起飛時期約10至20年左右,即在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主導時期轉型為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主導時期的整個轉型過渡期,即第三產業從40%提升到60%的這一段時期,商貿流通業作為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戰略產業,其地位才真正體現出來。換言之,只有在這一階段,商貿流通業的先導產業和基礎產業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發揮。
得出這一結論的背景是,從2006年下半年期,廣東以重工業為主的制造業高速增長的勢頭開始趨緩,以現代商貿流通業為主的服務業出現持續高增長,這正是產業變革過程中從"農業主導--輕工業主導--重工業主導"的生產主導時代向服務業主導時代轉型的標志。在這一轉型期,流通業不僅對制造業為主的工業以及農業具有先導作用,而且對其他服務業甚至整個經濟都具有先導作用。這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日本之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實現了現代化,其現代服務業超過了50%,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1960至1973年完成了流通革命。正是流通革命推動日本產業結構從工業主導向服務業的過渡和轉型(備注2)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開始走下降趨勢。
具體就廣東而言,省委、省政府2002年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的意見》(粵發〔2002〕1號),從戰略高度確定把現代流通業作為我省先導型支柱產業加以大力引導和扶持。經過五年多的引導和扶持,先導性產業的功能和作用開始體現和發揮。
3.從分散化走向群體化,商業聚集出現圈層效應。
在整個萌芽期和培育期,現代流通業的發展呈現出"星星點點"式的遍地開花格局,如同工業化初期的制造業一樣。但經過一段時期的發育成長,根據市場自身的規律,一些不同層級的商圈或商業中心開始形成,出現了若干現代流通業的商業集聚(如以會展中心形成會展商圈,以大中型中高級批發市場為中心的批發商圈等),形成了圈層效應,并對原來分散的缺少圈層分工的商業布局再調整,從而適應新階段下的商貿流通業起飛和擴張的需要。這時,流通業擴張開始從單個企業的"龍頭帶動"開始轉向"群體擴張", 在這一時期,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競爭力將從個體競爭力轉向區域商貿流通產業鏈的競爭力。
4.從節點化走向鏈條化,流通產業鏈價值迅速提升
與市場經濟條件下處于發育期的商貿流通業不同,起飛階段的商貿流通業將從單個的節點或分散的個體的培育,轉向商貿流通產業鏈的構造,只有強大的商貿流通產業鏈和強大的制造業產業鏈的有機融合,才能打造出未來區域經濟的強大競爭力。
正是由于上述四大變化,可以作出一個基本判斷,即廣東經濟正實質性地從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以流通業為基礎的服務業主導型經濟進行戰略轉型,正是這種轉型,導致廣東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即正率先從被動地服務于生產正逐步轉變為主動地引導和決定生產。
廣東流通業所出現的這種新變化,與日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工業化中期(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發生"流通革命"的背景極其相似。在日本,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和制造業帶動下的經濟高速增長,50年代后半期開始出現"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時代所帶來的新問題,即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紐帶的流通業的"滯后",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要求形成了日益尖銳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日本政府在鼓勵企業進行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技術革命借此鞏固海外市場的同時,一方面實施了以改善中低收入為目標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來推動以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為目標的"消費革命",另一方面成功地發動了旨在革新傳統流通方式、重組流通渠道體系和提高流通效率為目標的"流通革命"(1961-1973),包括批發革命、零售革命隨后出現的物流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日本正是由于成功地完成了流通革命,給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構建了一個高效率流通平臺,并在搶占國內外市場過程中建立了功能強大的流通體系,從而順利地完成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可以說,正是"流通革命"造就了日本經濟奇跡。
然而,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大量后起的工業化國家或地區,除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等外,絕大部分都沒有完成流通革命,甚至根本沒有認識到流通革命對整個經濟體系改造的戰略意義。拉美危機和東南亞危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由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5000美元這一階段未能成功地實現流通革命所導致的。所謂"拉美化"的"經濟病"本質上就是現代商貿流通業未及時發展導致的"結構病"。
因此,廣東經濟在這一階段的轉型能否成功,直接關系著未來綜合競爭力的全面提升。象自主創新戰略、節能減排、名牌戰略等一系列重大經濟行動,如果脫離了流通業的發展,都將在綜合績效和長期戰略意義上大打折扣。
二、2007年,廣東流通業的六大新特征
隨著廣東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流通業大轉型開始靜悄悄地進行。這種轉型使得廣東流通業正出現六大新特征。
1.廣東經濟正悄悄向消費拉動型經濟轉型
200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年增長16%,首次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這就意味著廣東經濟發展方式正在由投資和出口推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型。隨著廣東工業化進入中后期,收入導向下的消費結構轉型已經開始,以住房、汽車等生活質量提升為目標的消費運動正進入中期。實際上的"消費革命"正悄悄地進行。
由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由流通業完成的,因此,它實質上表明流通業在經濟運行中的導向作用開始得到充分顯現。各國經驗表明,消費革命是流通革命的前奏。例如,日本在第一次消費革命始于1956年,隨著消費革命的不斷升級,為1961年啟動的流通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國內市場基礎。
因此,隨著廣東悄悄進行著的"消費革命"的來臨,廣東流通革命的時機也已隨之開始形成。
2.各地政府開始由"重制造,輕流通"逐步向"制造、流通兩手抓"轉變
1995年廣東現代商貿流通業開始萌芽時,基本上是由市場導向下的企業自發行為。2002年廣東省委省政府號召全省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但各地市基本上都陶醉在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制造業的高潮中。然而,2007年,不僅廣東省政府將推進流通現代化列入了全省經貿工作的重點,而且廣州、東莞、惠州、肇慶、江門等地市先后提出一系列計劃和工程來推進流通業的發展。全省各地市幾乎都組織了由市長或局長帶隊的考察調研小組赴浙江義烏進行學習,形成了一股學習義烏的熱潮。廣州強調"發揮千年商都優勢",全面改造提升現有的批發市場,并成立廣州市批發市場建設領導小組,督促各區組建三類市場升級改造工作隊,協調規劃、國土、環保等部門,加快完成市場規劃定性、報建、用地等,推進傳統批發市場向現代展貿型市場轉型;東莞啟動"商貿東莞工程",大力推進農貿市場評級和改造以及在全省率先進行社區商業示范社區的評定工作;惠州則先出臺一系列措施要把惠州打造成珠三角東部的商貿流通中心。隨著各級政府商貿流通意識的覺醒,隨著各地在提出"工業強市"的同時相繼提出"商貿旺市"等戰略,廣東流通業真正起飛和大發展的高潮正在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