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東省商務廳承辦的廣貨網上行活動,自2012年以來,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年。今年的“尋找最廣貨”活動更組建了最強專家庫,對產品進行評測,務求找到最具時代性、最具代表性的新廣貨。5月4日,在“尋找最廣貨”研討會上,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第一商業網總裁黃華軍受聘為“廣貨網上行”活動南方報業“尋找最廣貨”活動專家智庫成員。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第一商業網總裁黃華軍(左一)受聘“廣貨網上行”活動南方報業“尋找最廣貨”活動專家智庫成員 “廣東制造”一度全國聞名,不少“廣貨”品牌都曾是幾代人的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形態的變化、商業模式的更替,“廣貨”的概念越來越模糊。新的時代下,哪些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廣貨?如何讓廣貨更好地“走出去”?昨日,南方都市報舉辦“尋找最廣貨”項目專家研討會,“廣貨網上行”之“尋找最廣貨”活動專家庫正式宣告成立。8位專家聚集一堂,把脈“最廣貨”,為新廣貨的定義、尋訪及推廣建言獻策。 專家強調品牌和人文特質 要尋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廣貨,必須首先弄清什么才是廣貨。昨日的論壇中,專家們對廣貨進行了定義。 雖然角度不一、觀點不盡相同,但廣東特色、歷史深度、時代記憶是專家們達成的共識。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認為,“最廣貨”必須包含道德人格、人文特質、價值內涵、品德屬性、社會責任、民族擔當等。廣州老字號協會會長歐陽強則表示,“最廣貨”應該有一段故事,“我們去意大利、巴黎、北京、天津,必須能陳述一段故事,人家想起來可以去敘說的。” 多位專家表達了對于品牌的重視。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指出,廣貨的定義最終要回歸到品牌本身,是否能成為最廣貨,要看其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品牌影響力、品牌的美譽度等。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中國品牌營銷學會理事段淳林也指出,廣貨不僅要強調產品功能,更要體現品質感,要有社會責任和使命。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第一商業網總裁黃華軍則指出,除了特質層面,也不能忽略非物質層面的東西,要將現代服務業考慮進來。這一觀點得到現場多位專家的認同。 專家觀點  黃華軍(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第一商業網總裁): 不要忽略走在前列的服務業 廣貨除了涵蓋物質層面,還應該涵蓋非物質層面。其中物質層面,可根據歷史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是有歷史傳承概念,如廣式臘腸、佛山陶瓷等;第二個是改革開放后,尤以輕工業板塊消費品為主導;第三階段則是21世紀初至今,有高新技術含量的產品。但我們真的不能忽略了非物質層面的東西。比如食在廣州,有很多菜式、點心十分聞名。 在目前工業經濟向服務業轉型大變革時代,政府不能緊盯著工業經濟時代的產品,而要更加提倡現代服務業,廣東現代服務業體現服務的價值和品牌的價值。今后市場銷售的可能更多的是創意、服務、設計和文化。在這幾方面已經誕生了很多優秀品牌,譬如7天連鎖酒店、真功夫、數字電影的先驅——— 大地數字影院就在廣東。服務業很多品牌都是享譽全中國。希望政府的視野能更寬廣,不要忽略走在全國前列的現代服務業。將來服務業的載體是很重要,這一類產品倡導服務、倡導創意,倡導文化,代表著創新的精神,哪怕不是“最廣貨”,也會是“新廣貨”的代表。  王先慶(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 定義廣貨要回歸品牌本身 在對廣貨定義和探尋的過程中,不能只從情感的角度,而應該更加專業及科學,這樣才有足夠的持續性。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從企業的形態,產業結構,從產品的營銷方式都發生巨大變化。后工業化時代是服務經濟的時代,從工業為主向服務經濟為主轉變,純粹的實體商品的比重會越來越小,價值也越來越小,更多的是服務、品牌的價值,對于廣貨的定義,應該更多地從實體商品轉向有形與無形商品的融合來考慮。所以廣貨的概念要進一步拓展。長隆、華為等品牌都應該看作廣貨的代表。 對于廣貨的定義最終要回歸到品牌本身,是否能成為最廣貨,首先要看其市場占有率,包括國內和國際的市場占有率,否則代表不了廣東。其次是品牌知名度,第三是品牌影響力,這就包括對上游和下游的影響力。還有品牌的美譽度等。 不能將企業規模的大小來衡量是否能成為“最廣貨”的標準。 專家庫陣容強大 廣東省投資協會會長李春洪 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先慶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黃華軍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 廣東省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楊葉林 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秘書長周紅石 廣州市政協委員、正佳集團副董事長謝萌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段淳林 佛山市技術創新協會秘書長黃志海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 老字號協會會長歐陽強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 廣州美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童慧明 評論員陳揚 海選細則 在尋訪最廣貨的過程中,由市民、專家推薦,企業自薦的產品,會分門別類地放在廣貨網上行官微上進行海選,由市民選出心目中最能代表廣貨的產品。同時選取10名專家代表(經濟學家、商務廳專業人士、媒體人士),對所列出來的廣貨進行打分,選出心目中最能代表廣貨的產品。 時間:6月底截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