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生鮮電商”這塊最難啃的骨頭上,能生長出盒馬鮮生這樣的新物種?為什么當傳統生鮮超市的“坪效”只有1.5萬元時,盒馬鮮生能做到它們的3 ~ 5倍? ![60a698ace6624cf1af9fd58c54eb52d2.gif]()
今天,我們一起從盒馬鮮生創始人的視角,理解盒馬鮮生這個零售新物種的商業邏輯。
坪效極限:傳統交易結構的天花板
我們如何衡量實體企業的經營效率?
門店租金是傳統零售最主要的成本之一,因此,通常用“坪效”來衡量運營效率。那么,坪效做得越高,經營效率就越高,贏利能力也越好。坪效就是門店每平方米每年創造的收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就是:坪效=線下總收入 ÷ 單店總面積
各行各業中做得最好的,坪效差異卻巨大。2017年7月,調研公司的數據顯示:
賣手機賣得最好的蘋果專賣店,坪效是40.2萬元;
賣酸奶冰淇淋賣得最好的Reis & Irvy's,坪效是28.8萬元;
加油站便利店開得最好的Murphy USA,坪效是27萬元;
賣瑜伽戶外服裝賣得最好的lululemon athletica,坪效只有11.3萬元。
這說明,每個行業因為特征不同(比如,產品價格高低不同、購買頻次不同、行業集中度不同等),坪效極限也不相同。那么,零售賣場呢?華泰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零售賣場的坪效大約是1.5萬元。
1.5萬元看上去非常低,但是你一定要相信,這已經是這一行業中無數企業、無數聰明人,在他們力所能及范圍內,無數次優化的結果。
那么,盒馬鮮生呢?盒馬鮮生上海金橋店2016年全年營業額約2.5億元,坪效約5.6萬元,大約是同業的3.7倍。做到這個數字相當不簡單。這是一個顛覆性的結果,盒馬鮮生是怎么做到的?創始人侯毅是如何規劃的?
頂層設計:被門店武裝了的生鮮電商 ![b7673f7ef75b40b3b78b7770d784e965.jpeg]()
傳統零售要提高坪效,在“單店總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只有提高“線下總收入”。
如何提高購物體驗,讓人更開心,讓人買更多東西,從而提高線下總收入,在這方面,傳統零售企業基本做到了極致,效率很難再大幅提升了。要實現突破性的提升,必須突破過去的認知框架。
這時侯,侯毅的經歷背景就顯示出了巨大的價值:
首先,侯毅有計算機背景。20世紀90年代初,他從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
其次,他有創業背景。畢業后他開始創業,在多個領域從事過經營。
然后,他有傳統零售背景。1999年,他加入光明乳業旗下的可的便利店,一干就是10年,見證了可的從20多家至2,000家門店的蛻變。
最后,他有互聯網背景。2009年,再次拿到融資的劉強東一直在尋找“零售+物流”方面的人才,最終侯毅入了他的眼。
加入京東后,侯毅先后擔任首席物流規劃師和O2O事業部總裁。“傳統零售+互聯網+計算機+創業”的復合背景,讓侯毅對坪效有不一樣的理解:
坪效=線下總收入 ÷ 單店總面積 ↓↓ 坪效= (線下總收入+線上總收入)÷ 單店總面積
線下門店本來只能服務到店的客人,到店的客人產生“線下總收入”。如果線下門店借助互聯網,也能服務那些不想出門買東西,將會產生一塊完全不受單店總面積制約的“線上總收入”。 ![d434bb8b5435414d91d0e90e3554a568.jpeg]()
侯毅把這種基本思維范式的改變,叫作“頂層設計”。在盒馬鮮生參訪時,他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所有的大生意,都不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出來的。所有的大生意,在創業的第一天,就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要搞清楚自己這門生意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侯毅說,當他拿這個想法和阿里巴巴CEO張勇(逍遙子)溝通時,張勇非常興奮。他們一起確定了4個原則:
1、線上收入大于線下收入
這其實就定義了盒馬鮮生的主體是一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電商,而不只是線下零售,它的目標是線上收入占大頭。
2、線上每天的訂單要大于5000單
這定義了電商必須有規模效應,電商有基礎的運營成本,只有達到規模效應之后,運營才有價值。
3、3公里半徑內,實現30分鐘送貨
3公里半徑,大概能覆蓋28平方公里的面積,30萬戶家庭。這個半徑范圍內,無需冷鏈運輸,又能及時響應,有助于用合理成本建立客戶忠誠度。
4、線上線下一盤棋,滿足不同場景消費需求
線上線下是一盤棋,用戶需求有線上的場景,也有線下的場景,盒馬鮮生要滿足不同消費場景,將流量池做大才是硬道理。 ![27a7bf8d87494aac84245a669fd0f450.jpeg]()
通過這幾點要求,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盒馬鮮生本質上就是一個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的生鮮電商,一個被門店武裝了的生鮮電商。
“吃-轉-送”三步法:重新定義門店價值
既然從頂層設計來看,盒馬鮮生是一家“被門店武裝了的生鮮電商”,那么它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義門店的價值,這其實是個戰略選擇。
傳統生鮮超市看門店,是把它當作銷售的“場”,讓“人”和“貨”在這里相遇,并完成交易。在這個“人貨場”的交易結構里,門店是交易的終點。因此,傳統生鮮超市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把人拉到店里來。 ![95b46c5fbbd74b1c80a5f2aab194028a.jpeg]()
但是,在侯毅的腦海中,門店的定義非常不同。他認為,門店的本質是流量收集器,它是交易的起點,而不是終點。交易的終點應該在電商。只要在線下完成交易,就會受到坪效極限的制約,只有把交易放到互聯網上完成,才能突破極限。
所以,線下門店的任務,就是收集流量,把方圓3公里內的人群,通過非常好的體驗,吸引到門店來,然后將他們轉化為線上會員。消費者周末有時間,就來線下體驗;工作日沒有時間,就在線上購物。
這種嶄新的“日銷售”是對傳統零售“周消費”的巨大升級,新零售坪效比傳統零售高出一大截,自然就在情理之中。盒馬鮮生怎么做到這一點呢?個人總結出了“吃-轉-送”三步法。
1 吃:在超市里吃海鮮,是為了建立信任
跟傳統生鮮超市相比,盒馬鮮生第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吃”(堂食)。盒馬鮮生不但有商品陳列區,還有一個大大的就餐區(約占1/3的營業面積),以及若干加工食物的檔口式餐廳。
比如,用戶在盒馬鮮生買了海鮮,可以送到檔口去,支付很少的加工費,就可以請師傅加工成菜品,現場享用。
用超市價就可以現場吃到新鮮海鮮,這種體驗無疑是非常棒的,而且性價比相比傳統的海鮮館,有著巨大的優勢。盒馬鮮生這么做的目的,是通過給用戶創造與眾不同的良好體驗,打消用戶線上下單可能會有的疑慮,獲得用戶對其生鮮商品的信任和偏好。
生鮮產品和可樂、薯片不同,它不是標準品。比如蘋果,下雨一星期后去采摘,一定不甜;向陽的一面比背陰的一面更紅。所以,很難保證用戶每次體驗生鮮產品時,感受都是一樣的。
在傳統生鮮超市,用戶至少可以挑。但是,在互聯網上買,會送來什么樣的產品,完全不知道。所以,用戶對在網上買生鮮,缺乏一份信任感。 ![4e7d99d3457943dcb79be0843ae20802.gif]()
怎么辦?讓你親自在現場吃,感受“盒馬品質”,打消顧慮,建立信任。但是,在超市里開餐廳?主管部門說,以前沒批過。因為超市和餐廳需要不同的經營許可。超市經營,只需要拿到營業執照,但餐廳因為有明火,需要更高的消防等級。
侯毅明白讓客戶在門店里面吃飯的重要性,這是提高客戶體驗、向線上轉化的第一步。因為有明確的目標感,他耐心解釋,最后讓有關部門特事特辦,批準了這個“特殊業態”。
盒馬在吃上越走越遠,還大力引進知名餐飲品牌進駐,一方面是為了豐富吃的種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相互引流。最終目的是為了用戶體驗。
2 轉:用App買單,突破坪效極限的神轉折
顧客到店,發現盒馬鮮生的商品挺好的,也想在寬敞的就餐區用餐,于是拿著選好的海鮮去收銀臺結賬,這時候,盒馬鮮生的第二個重要不同就展現了。
那就是:只能用盒馬鮮生的App買單。為什么必須這樣?因為,盒馬鮮生的本質,是一個被門店武裝了的生鮮電商,門店是起點,電商才是終點。從線下往線上導流,是完成四點頂層設計的最重要一躍。
最初來盒馬鮮生的,不少是老年人。老年人對這一套是很不適應的,很多人不會裝App,甚至沒有支付寶,更不懂什么綁定銀行卡,所以不少人生氣走掉了。這怎么辦?侯毅說,這只能很遺憾了,雖然少做了生意,但這一點還是要堅持。
2017年7月,有媒體報道盒馬鮮生只接受App付款,不接受銀行卡和現金,還專門發表文章,指責盒馬鮮生違反《人民幣管理條例》的現金相關條款。
![49098b21c9534773ac1afd7ae59d04cd.jpeg]()
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同時做了免費宣傳)。最后,盒馬鮮生做出了一定的變通,如果顧客實在要用現金,可以由店員代收、代付,商品還是必須通過App購買。
不管是超市里面開餐廳的餐超一體化,還是只接受App付款,這些看似奇葩,甚至遭受質疑的經營方式背后,其實都指向盒馬鮮生的頂層設計。
侯毅說,這些一開始生氣走掉的老年人,后來在家里讓孩子們幫他們裝好了盒馬鮮生App,裝好了支付寶,綁好了卡,又都回來了。因為盒馬鮮生的性價比確實出眾。
3 送構造3公里半徑的“盒區房”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么讓已經品嘗過盒馬鮮生的生猛海鮮,也裝了盒馬鮮生App,不想出門買東西,但又住得不遠的人群,愛上在App上買東西?
一個字:快。
今天你特別想在家里吃一頓飯,可是家里沒吃的,怎么辦?下班后再去菜場?一是菜可能不新鮮,二是繞路買菜,到家就很晚了。
這時,如果你的辦公室或者你家在盒馬鮮生門店3公里的范圍內,你用App下單,30分鐘內,新鮮的菜就能送到你手中。“突然想要,而且還要立刻拿到。”快到這個程度,用戶才不會覺得在App上買東西不方便。
可是,30分鐘送貨,怎么才能做到?用科技提高效率。走進盒馬鮮生門店,一定會注意到它的第三個重要不同,那就是,店面天花板上的智能懸掛鏈傳送系統。
盒馬鮮生的門店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一些拿著POS槍的店員跑來跑去揀貨。店員把本區域的商品揀好、裝在袋子里后,掛在懸掛鏈上,就會被傳送到后場匯集。然后,后臺打包裝箱,交給快遞員送貨。整個過程不能超過10分鐘。快遞員接過包裹后,騎上電動車就往用戶家里跑,20分鐘之內,送到用戶家里。 ![be056731281a40f5831e22908374ccba.gif]()
10分鐘出貨,20分鐘送貨,一共30分鐘。確實快。甚至,有房產中介造出了“盒區房”的概念。
什么是盒區房?就是盒馬鮮生門店3公里范圍內的房子。比如,有業務員介紹說,這個房子不僅是學區房,還是盒區房,生活品質很高,所以價格貴一點。
這樣的送貨速度,不僅讓用戶體驗飆升,還降低了物流成本,因為最后一段路不需要用冷鏈車配送了。而這一切都源自強大的倉店一體的天花板揀貨IT系統、干線物流系統和賣場規劃系統。
坪效極限激發了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又倒逼了“吃-轉-送”三步法。如果沒有“30分鐘”這個頂層設計要求,可能也不會逼著侯毅把自己的畢生所學用到極致,榨干檸檬里的每一滴汁,來實現這一高難度目標。
消費者獲益:商業變革的第一推動力
“吃—轉—送”這個變革,是非常困難的。其實,所有的變革都是困難的。要想獲得成功,需要找到好的幫手。找誰呢? ![05fc752db12c4404804be445797cdb3c.jpeg]()
在零售領域,沒有比用戶更好、更強有力的幫手了。但是,如何得到這個幫手的幫助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消費者獲益。
侯毅一直提“消費者獲益”這個邏輯。不耍花槍,不搞噱頭,實實在在從消費者需求出發,解決他們的痛點和關心的問題。雖然可能比較吃力,比較困難。但困難一旦被克服,就會立刻轉化為巨大的優勢。競爭對手要獲得同樣的優勢,需要克服同樣的困難,沒有捷徑可走。
盒馬鮮生怎么做的呢?這里舉幾個例子。
1、日日鮮
有經驗的人去超市買牛奶,通常會拿貨架深處的牛奶,因為里面的最新鮮,外面的最不新鮮。雖然外面的牛奶并沒過保質期,但消費者總是傾向于喝盡量新鮮的牛奶。這說明,只喝當天的奶,是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侯毅決定,倒逼自己。他做了7種不同顏色奶瓶,每天賣一種(保質期7天),這樣,前一天的牛奶就沒法混入第二天銷售了。這種只賣當天最新鮮牛奶的做法,果然大受消費者歡迎。
盒馬鮮生干脆做了一個品類,叫作“日日鮮”,包含鮮奶、蔬菜、肉類、蘑菇等商品,都是只賣當天的,共計50多個品種。
通過大數據系統,盒馬鮮生能很好地把控進貨量及銷售量,萬一個別賣不完的,還能提早做精準化促銷,防止產品浪費。
2、永遠無條件退貨
為什么出這個政策?我們前面講到,生鮮很難標準化,所以品控非常難。這個不確定性風險,必須有人來承擔。在過去,這個風險由消費者承擔。哪能每次買到的都順意呢?蘋果是樹上長出來的,又不是機器做出來的。消費者雖然有怨言,但也能理解。
但是,盒馬鮮生是被門店武裝了的生鮮電商,如果總是要賭送貨到家的生鮮水果時好時不好,一定會大大降低網上購買的熱情。那怎么辦?
為了克服這種靠流程、靠標準無法消除的差異,盒馬鮮生提出了一個邏輯:永遠無條件退貨。買到的生鮮產品,任何理由不滿意,都可以免費退貨,無需舉證,快遞員直接上門取貨。
生鮮產品一退貨,基本上就等于貨損了,但是為了貫徹消費者獲益這個理念,盒馬鮮生還是堅持做了。結果,執行這個政策之后,退貨率非常非常低。而且,這個政策打消了用戶的疑慮,反而提高了用戶黏性。
3、產地直供
盒馬鮮生有專業的供應鏈團隊,門店開到哪里,就和當地的供應商建立聯盟,甚至直接組織農戶進行生產。在海鮮方面,它自建了很多直采基地,明星產品帝王蟹就是在直采基地出產的。
盒馬鮮生將這些上游供應鏈整合的獲益,都反映在了商品的價格上,讓商品獲得了比較好的性價比,既新鮮,又好吃。
重點中的重點:我們應該向盒馬鮮生學什么?
盒馬鮮生現在非常紅,亞馬遜CEO貝佐斯、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這樣的國際巨頭都去參觀過。國內很多零售企業也正式地,或者悄悄地去門店學習過。
其中一些人看完后說,它現在做的這些,我們都在做,而且做得比它好。它看起來是不懂零售的人做的,你看它貨架那么矮,距離擺那么寬,這樣效率不高的。你如果這樣去看,那么千萬不要學,因為你一學,必死無疑。因為你看到的都是線下的樣子。
如果你沒有從邏輯上明白盒馬鮮生“被門店武裝了的生鮮電商”的本質,跟著它學線下的做法,會越做越貴,越做越重,因為你沒有一大塊線上的營業額可以分攤成本。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向盒馬鮮生學什么呢?
1、頂層設計
做真正的商業創新,首先要想明白它的基礎邏輯,理清楚它的頂層設計。在頂層設計中,新交易結構相對于舊結構的優化,就是這件事的“效率空間”。
對盒馬鮮生而言,“線上總收入”就是它的效率空間。盒馬鮮生的一切動作,都是圍繞這個邏輯,在這個效率空間里來做的。而“吃-轉-送”三步法,其實是這個效率空間的三根支柱。
2、本質思維
做任何一種商業,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質的原理。門店的本質是什么?對盒馬鮮生而言,門店的本質就是流量收集器,是交易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如果對門店本質認識不同,就算兩家生鮮超市長得幾乎完全一樣,結局也一定會完全不同。
Space 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前段時間發射火箭,并成功回收。那么,火箭的本質是什么?它就是一輛“出租車”,把客人送到目的地。但是,哪有送一次客人,就燒掉一輛出租車的?既然是出租車,就要反復使用。
所以,馬斯克要回收火箭,修整下次再用。Space X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達成“重復使用”這個目標。
3、消費者獲益
要知道,消費者是整個交易系統中一切動力的源泉。所以,當你想變革一個行業時,出發點必須是讓消費者獲益。只有讓消費者獲益的變革,才是有澎湃動力的變革,才有可能顛覆這個市場原有的交易結構。
也只有消費者真正獲益了,這個交易結構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并最終實現規模化和贏利。侯毅通過人貨場的重構,縮短供應鏈,拉低商品價格,讓消費者真正受益。
不管是小米的雷軍,還是盒馬鮮生的侯毅,以及這個時代的所有開拓者,其實都只是在用不同的語言告訴你: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