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仍在艱苦的攻關階段,但災難總要過去,在這個時候我們有必要提前預判此次疫情對經濟以及各個行業的基本走勢,以便我們提前準備,在疫情后期將危害降到最低。
本文我們先從零售業開始。
零售業增速或降到新低點 近些年消費一直是拉動經濟的最重要力量之一,2019 年全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首次突破 40 萬億大關,達到 41.2 萬億,同比增長 8%,大于 GDP 同期增速的 6.1%。
無論是何方的預測,2020 年宏觀經濟的承壓都是明顯的,這對于零售又會有何等的影響呢?
我們整理近六年的 GDP 和社會零售總額數據,做下圖:

除占比外其余單位均為 " 萬億元 "
近六年以來,社會零售消費占 GDP 比重雖小有波動,但整體較為穩定,整體增速上雖然仍跑贏 GDP,但雙方體量差距也在縮小,若要預估社會零售總額在 2020 年的規模,我們不妨從此比重入手。
在多方的 GDP 預測模型中,我們先從任澤平團隊的 5.2% 同比增速入手(前提為疫情可能延續至二季度,最終各方面努力下并在氣溫升高的幫助下于 6 月左右結束),參考非典時期的疫情結束周期,具有較強參考性,屆時 2020 年,GDP 總規模大致為 104.3 萬億元。
2020 年社會零售總額占比我們取相對保守的 41.6%,那么,當年社會零售總規模大致為 43.4 萬億元的總規模,較 2019 年增幅為 5.3%,較 2019 年下降 2.7 個百分點。
依次思路,若 GDP 增速為 5.4%,則社會零售總額增速為 5.5%,若 GDP 增速為 5%,則為 5.1%。
大致上看,2020 年社會零售總額的增長率將會在 5.1%-5.5 這一區間,中間值在 5.3% 左右。
若扣除價格因素,全年零售增長大致為 3.3% 上下(連續多年價格因素扣除都在 2% 左右)。
由于疫情發生在一年中消費最為旺盛的春節時期,且大致要持續到第二季度才能徹底消除影響,恢復市場信心,加之國家或將在下半年利用財政以及金融等工具,扶持中小企業,如以舊城改造為代表的基建拉動投資,提振經濟,消費對于經濟整體權重在 2020 年或會有所下降,但 5.3% 左右的增速應該是一個略有保守,但相對客觀理性的數據。
以此分析,屆時零售行業要面臨極為嚴峻的周期,扣除價格因素銷售增長若在 3.3% 左右,不僅意味著相當部分企業要退出市場,且從業者也將面臨增速與庫存之間平衡問題,這足以引起行業的警惕。
2020 春節季,也是零售業的黃金時節,在疫情嚴峻形勢之下產品滯銷的虧損風險加大,若要保障全年利潤,待疫情之后,可能會面臨漲價等彌補性措施,這對于全年零售的增長都是有較為明顯的消極意義。
在疫情初期,國家以及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政策以降低疫情對中小企業的的負面影響,諸如金融手段的貼息,財政方面的減免稅費等等,但若要全年提振信息,仍然需要猛藥,在現階段,電商類平臺已經出臺了一些保護性措施,如京東對武漢類商家在費用方面的減免等,降低商家運營成本。
電商行業格局會被顛覆嗎? 2019 年,全國網上零售額 106324 億元,比上年增長 16.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85239 億元,增長 19.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 20.7%,增速上承壓較為明顯(2018 年網上零售增速為 23.9%,實物商品增速 25.4%)。
在相當長時間內,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企業在積極打開內需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形成網絡零售推動總零售,總零售又助力 GDP 的良好局面,在電商發展初中期,此格局尤為明顯。
我們制作了截至到 2018 年,阿里、社會零售總額以及線上零售增速之間關系,見下圖: 
整理自國家統計局和阿里公開信息 在 2014 年之前,阿里基本是推動線上的主要力量,其 GMV 增速大于線上零售,更領先社會總零售額增速,但其后隨著京東為代表的新勢力的崛起,加之 O2O 概念走熱,線下零售企業紛紛線上化,也一定程度上稀釋了阿里的行業權重。
在 2018 年,阿里與行業增速之間差距開始縮小,但當年社會零售總額下降也是相當明顯,這也反應出在宏觀經濟的換擋期,消費已經顯示趨于保守的跡象,也就在 2018 年,阿里開始加大了自營業務,如盒馬、貓超以及大潤發、銀泰等納入生態體系,刺激了總交易額的成長。
2019 財年(2018 年 4 月 1 日 -2019 年 3 月 31 日)阿里總 GMV 為 5.7 萬億,占 2018 自然年全國零售線上交易的 63%,權重雖有所下降,但整體仍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
在疫情之時,這個格局能有所松動嗎? 2017-2019 年,線上零售增速分別為 32.2%,23.9% 和 16.5%,呈較為明顯的降速趨勢,這不僅與社會消費總額的成長變緩有關,亦與電商也發展迅猛,其邊際效應也在減少有密切關系。
結合上述趨勢以及今年疫情之下,快遞物流、外賣等基礎行業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隔離期間對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或持續萎縮等因素,我們綜合判斷,2020 年線上整體增速會在 10% 左右,2020 年的線上總交易額會在 11.7 萬億元左右。
在上圖中,2018 年阿里 GMV 與線上零售增速差距開始縮小到 18.8%:23.9%,相差 5 個百分點,在 2019-2020 年若仍然維持此差距,我們測算 2020 財年(2019 自然年)和 2021 財年(2020 自然年)阿里 GMV 為 6.4 萬億和 6.7 萬億左右(同比增速分別為 11.5% 和 5%),2020 年 GMV 占線上交易總額的 57%,較 2019 財年的 63% 有所下滑,若以此數據,2020 年阿將為行業騰出 6% 的市場空間,接近 7000 億元。
除阿里外企業要爭奪剩余的 5 萬億元的規模。
那么行業又將會有何新的變革呢? 根據 2019 年各季度財報以及各大企業的歷史表現,保守估計拼多多 2019 年 GMV 會突破 1 萬億元大關,京東也會在 2 萬億左右,此兩大公司共拿到 3 萬億的規模,由于規模尚小,尤其拼多多仍在高位數增長周期,如京東 GMV 增速在 30% 左右,拼多多 2019 年也拿到了接近三位數的增長。
綜合評判以及行業的諸多因素,京東和拼多多陣營在 2020 年保守可拿到 40% 的增速,為 4.2 萬億,與阿里的比值由 2019 年的 0.47 變為 2020 年的 0.63%。
若按此推演數據,2020 年阿里的市場主導地位將會有稀釋的風險,也就是說若以成長性判斷,對商家的吸引力或會出現松動,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尤其是若京東和拼多多聯手,阿里對商家的壟斷能力或有衰弱的風險。
2020 年宜蓄水養魚少抽水 2018 年開始,主流電商平臺紛紛加快了平臺化的改造效率,以京東為例,自營固然是重要組成部分,但 2019 年的盈利性好轉多來自第三方賣家占比的增加,由賣貨轉為賣水,平臺盈利性得到改善。
蘇寧亦是如此,上線的拼團業務多是第三方賣家產品,此外,進入調整期的小店也開始變化運營思路,由自營逐漸放開加盟。 在疫情加之宏觀經濟不可測風險因素之上,若以上文的行業慣性推論,2020 年的零售業是不容樂觀的,這就需要行業重新審視現有思路。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建議:
其一,盡可能降低商家運營成本 在這個周期內,蓄水養魚一方面可提振全行業信心,另一方面,雖然犧牲了一定盈利性,但亦可在此培養與商家關系,提高平臺凝聚力。
京東此前宣布對商家進行費用的見面和流量補貼等手段,值得鼓勵,但在此,阿里仍然是最值得期待的,其不僅對行業影響力巨大,更為明顯的,手握海量現金流,是有很大操作空間的。
我們期待,阿里會在降低傭金、調低流量費用以及增加溢價增值服務方面的組合手段。
其二,對基礎物流、快遞行業進行扶持 疫情中,除堅守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之外,大多數配送以及快遞行業都處于代工狀態,加之隔離之下對衛生的強需求,也會嚴重影響此部分的成長性。
對終端配送團隊的補貼,包括平臺對快遞單件的補貼要盡可能提上日程,在此之前平臺多將補貼給 C 端用戶,在行業整體承壓之后,整個生態亦需要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以保持成長性,在 2020 年平臺應該對此部分多加照顧。
2020 年開局不容樂觀,但也不能就此給全年定下 " 悲觀 " 的調子,在之前的發展中,零售業已經過早進行了創新和轉型,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發展基礎,行業從業者以及大平臺需要在特殊周期內調整運營思路,蓄水養魚,充實實力。
春天遲早回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