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徒之殤
公允的說,把北京部分品牌便利店失敗的板子,打到門店層面的掌舵人身上,是不公平的。因為這里有不少人,本來就是7-11的學徒,是中國7-11北京公司培養出來的,聽到他們落寞的消息,我想內田慎治先生也未必會高興。
這里應該有一長串名單,目前關注度較高的高管包括:北京便利蜂王紫,全時便利店楊波,以及鄰家便利店王磊,都是總經理級別。
過去采訪王磊時,有個細節印象最深。王磊大學畢業后進入北京7-11,從一線干上來,后離職隨團隊創業,創立鄰家便利店。便利店晚上是兩個人看店,最怕的是搭班的同事請假。有一次在7-11王磊趕上了。那一個晚上,王磊一個人搬了40多箱整箱的水和飲料,第二天腰完全廢了。我們作為聽者唏噓不已,心想,這是一個多么苦逼的行業。
可是這個苦逼的行業,后來受到了資本的青睞,這是好事,也是壞事。所以王磊才會對媒體說,讓我一年開2000家也能開。但是后面還有一句,開了又得關。所以,后來很多媒體說,鄰家資金鏈斷裂,是因為盲目擴張,自我造血不足云云,我相信王磊一定是委屈的。7-11多年的言傳身教,便利店行業的規律他肯定懂得。
某種程度上,這正是這個行業的悲哀,所有人都在說做便利店要學7-11 ,但是真正像日本企業一樣踏實學習揣摩其精華的有幾個?也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7-11的學徒們出來自立門戶,都難免動作變形,更別說只求速成的功利學習者。
比如,內田慎治曾經說過一句很不起眼的話,但是今天聽來如雷貫耳。7-11并非不追求開店規模,而是在打好直營的基礎情況下,通過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來發展加盟,迅速占領市場。那么,直營和加盟的比例究竟如何?內田先生認為,直營門店的數量,最好不要超過80家,超過80家,總部管控起來比較吃力。
這個80家的紅線,日本7-11究竟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鄰家倒下的時候官方說法是168家門店,只有兩家加盟店。直營門店數正好是直營紅線的兩倍多一點。為何鄰家不早點放開加盟?這一點也曾令人不解。
現在,一些高速擴張中的便利店品牌直營門店數量遠遠超過了這個紅線。究竟這個80家紅線的說法是規律還是過時的經驗,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便利店的誤區與本質
反過來說,為什么中國本土的便利店品牌那么追求速度,這里有幾方面原因。有些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便利店業態在中國還處于生長發育期,市場廣闊,行業增速令人興奮。
2017年是中國新零售的元年,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成為新零售的第一網紅,而銀泰百貨也成為阿里的同盟軍。這兩家公司的新零售改造進展,頻頻見諸媒體。為什么是盒馬和銀泰?一個代表了商超業態,一個代表了百貨業態。而超市、百貨購物中心、便利店一般被認為是最常見的零售形態。
為什么阿里沒有對便利店(這里的概念僅指品牌型連鎖便利店)下手?直到最近阿里才入股上海的喜士多,而騰訊則據說成為便利蜂的股東。
因為在2017年,百貨業態全行業看已經是負增長,商超的日子也不太好過,有人增長有人收縮。唯有便利店,全行業增速高達20%。
在這樣一個市場,你說要冷靜、要穩住、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確實是比較難。更何況,便利店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全國品牌(注: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的便利店品牌),而7-11已經開遍了世界,這會刺激人的征服欲。
第二,一些公眾的誤讀被當作行業常識。
便利店雖然小,卻是所有零售業態最復雜的一個。要做好它,后臺供應鏈、前臺的運營、包括產品研發,都需要做到精細化管理。同時,經營者必須還是一個社會學家,對于所在的城市消費習慣、人口結構、政策法規,有深刻的洞察。
在如此復雜的業態面前,一些廣為流傳的誤讀,如果成為投資人決策依據,那就是災難。
最常見的一個誤讀是,所謂人均GDP8000美元,一個城市應該擁有多少便利店云云。既然如此,北京便利店為什么這么少?有文章已經做過了很多分析,包括氣候,城市結構等等,這些都沒錯。筆者再加一條。
打開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地圖看一看,那密密麻麻的地鐵線路。有心人可以數一數,上海地鐵地下商業中有多少便利店?而北京目前還是禁區。這一條,就讓北京便利店少了很多空間。好在現在北京市政府已經決心大力發展便利店,地下商業開便利店也會逐步破冰。
反過來,很多GDP不高的城市,便利店發展得非常快,比如西安、長沙等中部城市。按照前述GDP的理論,是無法解釋的。
第三,便利店的核心是單店模型成立,再追求密度,而不是規模。
從中國零售業其他業態的發展來看,基本規律是先跑馬圈地,發展規模,占地為王后,再精細治理,一個從大亂到大治的過程,很可惜,這一套在便利店玩不轉。
前面說到,部分便利店在北京市場的失敗,和北京市場的特殊性有關。在中國也有發展很好的品牌,比如中國的便利店之王美宜佳,2017年已經低調地邁過了1萬家門店的門檻,卻只進入了5個省區。
這說明什么?說明規模這個中國企業非常看重的要素,在便利店行業有另一種玩法,叫密度。這兩者有相似,但不是同義詞。把5000家門店開進20個省100個城市,這叫規模。把5000家店開進5個省5個城市,這叫密度。
因為便利店本質上是短供應鏈半徑的商業模式,必須追求密度,物流供應鏈和運營成本才劃算。
順著密度的邏輯再往下說,為什么7-11們這么看重單店盈利?有文章說這是7-11玩不起規模所以改為單店精細運作,這真是誤解。在便利店,有個東西特別重要,叫單店模型。
便利店的模式就是培養出成熟的單店模型,再去復制。所以單店一定要盈利,單店模型一定要成立,這和互聯網思維的流量打法完全相反。但要點在于,一個城市不是一個單店模型就可以通吃,特別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
通常來說,一個城市至少要有商圈店、社區店、校園店、交通樞紐店四種模型,但是不同城市還有不同變化,比如深圳還需要有工廠店。全家便利店據說有10種模型,全家便利店北京總經理吳海斌曾經說過:“同樣是學校,大學和小學客群一樣不一樣?不一樣,那就需要再加一種模型。”什么叫精細化,這就是。
通俗說,開便利店好像種樹,一棵樹是需要深入大地的。獨木不成林,所以密度是重要的。但是,也不是擺一堆盆景,就可以冒充森林。
在這點上,中國本土便利店,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最后一定有人會問,既然便利店人工房租成本高,現在不容易盈利,開無人便利店怎么樣?
那筆者用一個生活場景回答這個問題并結束本文:每天早晨我們吃早點去便利店買包子的時候,一個店員把包子遞給我們,我們走到收銀臺結賬,收銀員常常不需要問同伴,看一眼包子就能知道是什么餡多少錢,然后結賬,快速便捷。
如果以后,機器能夠做到自動識別包子餡時,我們再來談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