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也不奇怪。無印良品至今還有很多到店的顧客,其實是那種從一開始就抱著不買心態來逛的。“我就是來看看,買是買不起的”。遠高于一般家居渠道的售價,確實拉高了無印良品的客群分層。但是設計、材質、工藝、品質一流的家居用品,又讓無印良品深受消費者和中國同行的贊美和認同。 這可以說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的中高端定位,給轉型的“中國制造”們留下的千金難買的機遇。 創辦于日本大蕭條時期,無印良品主打好物低價,通過簡化包裝、省去品牌等產品附加內容,回歸本質,從而獲得了市場和消費者認可。 但在中國市場,無印良品作為舶來的家居品牌,更多了一層日式簡約的生活理念。在品牌塑造上,可以說無印良品就基本等于中產和品質,價格因素在其中反而不太重要。 這是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根本,也就是說,除了只看不買的人,真正在無印良品店內花錢的消費者,更多原因并不是因為產品或是品牌本身,而是渴望藉由這個品牌獲得其背后帶有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因此,在互聯網和新零售介入中國制造,同樣的生活方式下有了更高性價比的選擇之時,整個行業的競爭門檻被拉低,而競爭度空前提高,消費者在品牌之間的轉移就變得理所應當。此時的無印良品,相對于競爭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種通用價值符號,而非消費品牌本身。 即家居類商品的四大要素:價格、設計、品質、適配性之間,無印良品和性價比很難掛上關系。這是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決定的事情,也并非通過簡單降價就可以實現。 頻繁調整后還能不能起死回生? 正因為無印良品本身的定位,導致其符號性大于消費性,因此在面對中國市場不可避免的價格調整上,無印良品采取的態度相對謹慎——通過“新定價”的策略,以平均一年兩次的頻率階梯性降價,意圖在長期內達成一個競爭力更高的價格體系。 但這樣的降價策略,對于習慣了大促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未免太過委婉。 事實就是,從2014年到現在經歷了5年10次價格調整,但無印良品在大多數消費者心中中高端消費品的標簽,并未發生太多改變。對于我們此前提到的兼備品質要求,以及價格敏感度的“網易嚴選”型消費者而言,吸引力并不明顯。 這種降價策略的主要作用方,依然是現有消費群體。 價格調整之外,無印良品也同樣進行了其他很多嘗試,尤其是常識中國零售業現在很流行的方式——改造門店布局和體驗。 這些手段,包括通過如咖啡、酒店、餐廳的布局,利用具體場景去刺激消費欲望,同時也可以更深入的塑造無印良品所代表的生活模式。 此外,針對中國市場,無印良品在2019年3月推出的“中國需要”系列商品,也透露著明顯的“討好”意圖。通過對產品尺寸進行針對中國區的定制化調整,無印良品希望在產品力方面做文章的思路已經十分明顯。 盡管增長乏力,但中國市場一直是無印良品門店拓展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雖然有著線上的電商渠道,但線下門店依然是無印良品向消費者最主要的觸達渠道,這便意味著銷售規模的擴大和門店數量息息相關,在同店銷售增長不升反降的現狀下,這樣單一的消費渠道問題十分突出。 與此有著類似問題但已經積極改變自我的,可以說是瑞典的宜家。這個全球知名家居大賣場(偏家具),最近幾年一直苦苦探索同店增長乏力甚至下滑的出路。如今,一直跟中國電商絕緣的宜家,反而成了外資零售品牌在華擁抱電商最積極的品牌之一。 反過來再看無印良品。集中在A類商圈的開店策略和高企的人工成本,導致無印良品的門店成本十分高昂。在價格體系調整的同時,成本過高的問題依然沒有妥善解決,這也是另一個導致經營不善的原因之一。 對于無印良品而言,要解決的問題絕非僅價格體系一個,而對于目前面臨的綜合困境而言,當下的業務調整力度明顯不足,并且脫離市場節奏。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無印良品在消費者端,依舊擁有高度認可。網易嚴選、小米有品等家居新零售品牌的按其套路而得以崛起的事實,足以論證這一點。 曲高和寡的無印良品,未來能不能找到它在中國市場應有的位置?至少,從目前無印良品的頻繁的變化但有限的效果來看,還是挺不妙的。 |
原標題: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步步敗退 頻繁調整后還能起死回生嗎?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