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反映打響“上海購物”品牌的階段性成果,加快推進上海國際消費城市建設,進一步推動城市商業綜合體健康可持續發展,12月7日,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上海城市商業綜合體發展情況報告(2017-2018)》。報告顯示,上海城市商業綜合體由2015年末的151家增加到2018年10月的255家,三年增加了104家。并且截止到今年10月,上海城市商業綜合體商業建筑面積達到1828萬平方米,占全市商業建筑面積超過20%。
《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225家城市商業綜合體商業建筑總面積為1637萬平方米,銷售總規模為1562億元,分別較2016年增長了18.4%、16.8%;2017年,綜合商業體年客流總量21.3億人次,商戶數2.6萬家,分別較2016年增加了2.6億人次、3900家,“上海購物”對上海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進一步增強。
其中,從數量和面積來看,上海城市商業綜合體仍處在快速發展期。截止到10月底,本年新開(含試營業)城市商業綜合體數量達到30家,新增商業建筑面積191萬平方米。不過,近兩年的情況看,商業建筑面積增長較快,但同比增幅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的同比增幅為18.4%,增速比2016年回落6.2個百分點;2018年上半年商業建筑面積比2017年末增長了5.7%。
從空間分布來看,新增城市商業綜合體向各區分散式擴增。至2018年6月末,浦東、閔行、黃浦、靜安四區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商業建筑面積之和占據了全市總面積的五成多。其中浦東最多,達到328萬平方米,占全市19%。從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新開業的情況來看,全市共有12個區有新增綜合體,其中浦東、閔行最多,各新開11個項目。傳統的以市中心商圈為核心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各個區域多核心的格局正在形成。
那么上海商業營收狀況如何呢?《報告》還顯示,從經營水平指標來看,營業額增幅仍然處在較高水平。去年全市已開業城市商業綜合體總營業額達1562億元,同比增長16.8%,剔除新增因素,營業額同口徑同比增長6.8%;從空間分布來看,新增城市商業綜合體向各區分散式擴增,各個區域多核心的格局正在形成;從商圈級別比較來看,市級商圈內城市商業綜合體發展水平保持領先,社區商圈內城市商業綜合體發展增速居前。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城市商業綜合體憑借其獨特的商業魅力,成為“首店”落戶的重要載體。2017年,上海共有226家“首店”開張;2018年上半年,共有256家“首店”亮相,其中有87%的“首店”選擇在城市商業綜合體內開張運營,如興業太古匯、K11、來福士、長風大悅城、上海環球港、世茂廣場等成為“首店”的熱點聚集地。
“改造升級”也是近年來商圈提到的高頻詞匯。《報告》顯示,面對快速變化的消費市場,2017年以來,一百商業中心、恒隆廣場、五角場萬達、世茂廣場等紛紛謀求轉型升級,涉及改造的大型商業建筑面積達到160萬平米以上,預計2018年內有望正式營業或局部試營業的項目將近30個。改造升級既有利于行業整體銷售和盈利水平的提升,更對上海主要商圈的轉型升級帶來積極影響。
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朱樺認為,報告的內容反映了上海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發展趨勢。目前,上海城市商業體中心城區存量轉型與郊區加快發展并重,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功能不斷豐富,原以零售業態為主的城市商業綜合體,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功能正在不斷拓展,融入電競、動漫、醫療、體育賽事甚至有城市商業綜合體即將引入動物園等,消費功能不斷豐富,服務功能不斷提升,更廣泛深入地滿足人們生活、娛樂和服務的需求。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則表示,隨著上海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將營造更好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成本,促進商業創新發展。既為城市商業綜合體新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更為城市商業綜合體提升管理和服務提供了規范化、標準化的依據,顯著增強消費者的體驗度、獲得感和滿意度。
“未來,上海城市商業綜合體將進一步適應新變化、挖掘新潛力、展示新魅力,成為展現上海國際消費城市發展的靚麗名片。”劉敏說。 |
|
原標題:上海商業綜合體3年增加104個 成為“首店”落戶重要載體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