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相關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核心城市有近1億㎡的存量物業亟待改造,各類商辦和消費升級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存量改造的難度和投入并不亞于新建一座購物中心,甚至還硬裝設計方面的局限和難度更是頗具挑戰。 如果說定位和品牌的調整是項目改造的基礎,那么建筑和動線的改造則是項目的靈魂,再穩固強大的基礎,如果沒有靈魂加持,那么這個改造項目將很快奏起一首“涼涼”,派小沃整理了于去年重新開業,在商業空間規劃與設計上堪稱范本的改造項目。 01 上海 · 第一百貨 地處南京路步行街路口的一百老樓,其前身是著名四大百貨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去年11月13日,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一百老樓、原一百新樓和東樓,通過多條躍層飛梯、空中連廊串聯改造完畢,讓消費者在不同的商區之間無縫對接,輕松逛街。 長72米、高43.7米、單邊懸挑15.4米的懸臂式挑棚輕盈地覆蓋于第一百貨商店(市文物保護單位)、一百商城、東方商廈之間,形成立體連廊凌空交織、交通與商業空間互聯互動、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特征共同呈現的多功能公共空間。 本次改造的難度在于,市百一店作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外立面及結構形式不能改變,新增頂棚及新增連廊均不能觸碰歷史建筑。同時,六合路仍需保留其市政道路屬性,所有新增結構不能跨越道路紅線。 因此本次改造中,通過設計在靠近東方商廈一側僅有的5米可建造范圍進行了豎向空間的復合營造,以懸臂式挑棚的形式完成頂部空間的圍合,通過多維度多路徑的介入空間,強化新老樓之間的緊密關聯,將消極的交通型空間與商業業態相互聯動,形成建筑再生與城市更新的重要紐帶。 通高立面一共2萬余根聚碳酸酯管,宛如一席紗簾,與歷史建筑比鄰而立,透明圓管內置LED燈帶,夜間形成不斷變幻的燈光效果,打造“中華商業第一街”的新地標。 于是,便讓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斷面及建筑特征在這一場所能夠同時呈現保留,形成了當下城市空間的新景觀。它是城市商業轉型背景下規劃審批、市政交通、文物保護、設計施工等多部門通力協作的系統工程,提供了城市更新改造中“向史而新”的上海樣本。 |
原標題:茍延殘喘到網紅打卡新地標,這5個項目如何靠爆改脫胎換骨! / 編輯:烙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