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傍晚,下廚房APP癱瘓,年夜飯突然變成了“閉卷考試”,急壞了不知道先炒臘腸還是先炒荷蘭豆的廚房小白們。 流量的力量就是這么霸道。 手握線上的洪荒之力早已不能安枕無憂,向線下進軍,做場景,做衍生,做客群,做賦能……互聯網大佬們誰也逃不掉。 新春甫一開工,京東、今日頭條、蘇寧便紛紛亮出狩獵成果,分別收購了線下的實體資產?梢韵胍,還有多少并購、合作在蠢蠢欲動。 下廚房半年前也下手了,第一家實體店“好室好得”春節前在太陽宮凱德Mall開業,售賣家居廚房用品。 與好室好得一起亮相的還有這樣幾家店:微軟中國首家黑科技旗艦店、設計師買手店“Ra’s Friends”、明星跨界配飾品牌SLASH、網紅防彈咖啡閃狐、奶茶新秀“丸榨”等等。 這些業態一起組成了凱德零售新物種——“來探Next-Ten”。 從名字看,“來探”是凱德未來十年新零售的起點,從內容看,是對人貨場三要素的全面運作。 沒錯,當線上積極向線下延伸時,實體商業的運營者們也在跑步與線上融合。 春節前夕,“來探”試營業,在一場小型的業務交流會上,李琤潔和袁嘉驊面對面坐著,笑對來賓說,“來探”的坪效是太陽宮凱德Mall整體一樓的兩倍。 廢話不多說,先算賬,這很凱德。 李琤潔是凱德集團數字化戰略與創新業務董事總經理,負責以凱德星為依托的會員體系和數據平臺、同時承接集團的數字化戰略任務。“來探”作為凱德落地的第一個數字化創新項目,是在她主導下完成的。 而袁嘉驊是凱德商用北部區域總經理,太陽宮凱德Mall是他負責管理的資產。 此時,他多了一個新身份——“來探”的業主方。“來探”約500平方米,是中國銀行租約到期后空出來的面積,位于太陽宮凱德Mall的動線尾端,但有比較大的展示面。 用這塊面積做創新,李琤潔向袁嘉驊支付了租金,且租金不低,這使得“來探”的坪效達到了上文說的一樓整體的兩倍。 國內知名的商業地產企業,有的數字化創新是從神經末梢發起,賽馬成功后在全集團進行推廣;也有一出生就想把全行業管起來,但最后籍籍無名的。 凱德的做法與這兩種都不同。 很多時候,我們提起凱德,總覺得它缺少示范意義,因為其資本優勢(金主爸爸),中國的房企很難效仿。 其實,這也意味著嚴格的投資回報要求,每一分錢都得花在刀刃上,從這個角度說,在資產管理邏輯下做創新的凱德,反而具有參考價值。 以下,是李琤潔和袁嘉驊對“來探”的解讀: 關于數字化與創新業務 經濟觀察報:凱德的數字化和創新業務主要有哪些產品? 李琤潔:論有實體的產品,是來探。 論基礎和賦能來源,是凱德星,它既是凱德全產業鏈的會員平臺,商業項目里鏈接商家和客戶的數字化運營平臺,也是數據依托。 此外,承接集團的數字化戰略任務,升級傳統的IT系統。 經濟觀察報:做數字化創新離不開數據,凱德的會員數量和活躍度怎么樣? 李琤潔:現在的會員是700多萬。 按季度計算,去重之后的活動度是30%,活躍的定義是消費,你一個月來買10次,只計算一次活躍,這樣的好處是促進每一個會員體系里的人都是真正的消費者。 另外一個維度是復購率,現在是40%。 經濟觀察報:會員享受哪些福利? 李琤潔:首先是積分,1%的回饋率,買任何東西都可以;積分可以線上消費、停車、參加商場的限量活動等等。 另外,因為凱德整個業務都打通了,積分還可以定寫字樓的會議室、工位,打;可以住服務公寓;也可以交部分自管住宅的物業費。 經濟觀察報:數字化創新,有的企業是從明星項目賽馬成功推廣至集團,有的是直接放在集團下,凱德是怎么考慮的? 李琤潔:這和公司的規模有關,整體規模比較散或是中型企業,去中心化的模式可以試一試。本身規模很大,資產能量比較統一的情況時,集中化模式比較有效果。 你想啊,從市場搭建的角度,互聯網為什么會贏,因為它的邊際成本很低。做一個Mall的系統跟做100個Mall的系統架構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今天做了一個成功,要復制到100個,基本上要全部重來。但是我今天做一個100個Mall的架構,跟之前做一個的投入差別不是那么大的,衍生到100個,邊際成本很小。 最早總裁在考慮創新業務的時候,有考慮是放在每條業務線下還是集團下,現在凱德的創新中心屬于集團,跨業務鏈。 關于“來探” 經濟觀察報:上海的商業氛圍其實更好,第一個創新實體為什么落地在北京,在這個位置? 李琤潔:有兩個考慮:一是,線下商業氛圍是上海好,但互聯網氛圍相對比較濃重的還是北京,所以互聯網線上的新零售在北京發家的比較集中。 二是機緣巧合,因為凱德的店承租率都很高,要能夠在合適的時間點,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不容易。 凱德做創新的目的不是自己眼下盈利,而是這個模式可復制,要找一些代表性的位置,像商場客流尾端,一直是要想辦法的,這種位置如果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運營起來,凱德總共有700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其中可釋放的能量就非常大了。 袁嘉驊:事實上,我們是希望能在更靠近大學的西直門凱德Mall,但那邊沒有租約到期,也沒有這么大的面積,你問是不是專門選了太陽宮這個位置,也不是,有幾個選擇出來,這是最好的選擇,時間也對,面積也對,樓層也很好,有兩面墻是對外的,有足夠的展示面,logo可以掛出去,而不是因為太陽宮特別IT。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是這幾家店的組合? 李琤潔:坦白說,組合是考慮過的,業內人看一眼就會明白,這些組合不是特別強關聯,原因很簡單,我們沒想做“零售+”,如果要做零售+,我首先要考慮的肯定是這一點,我希望做“+零售”,所以更看重組合可以跟我一起做數據運營。 “+零售”的模式是將來能夠推廣、能夠提升整體坪效的核心。 入駐的品牌,自己有客群,也希望跟凱德的數據化運營合作,找到更多的客群。 我們在跟微軟、好室好得談的時候說,我的700萬客群里,一定有一些人的畫像和你們的客群相同,我可以幫你們找到這些人,實現雙贏。他們很相信這樣的理念。 經濟觀察報:“來探”里的品牌,租期一般多久? 李琤潔:租期有兩年的、半年的、幾個月的,但不會變成快閃集合地,因為讓數據跑出來需要時間,不然偶發因素太強了。 經濟觀察報:一些租戶會在凱德的購物中心里開出正式的北京首店嗎? 袁嘉驊:我們在看這幾個月的數字,這也是考察商戶的一個小的途徑,一是它本身受不受歡迎;二是,看它的理念和凱德合不合。 我們也希望創新中心能孵化一些品牌。大家經常會說,購物中心會不會同質化,我們要想得長遠,要有一些能跟著我們走出去的品牌。 李琤潔:希望從孵化到加速,加速以后分享利潤。 經濟觀察報:“來探”從有想法到落地用了多長時間? 李琤潔:半年,對任何一個創新來講,半年是模式,一年要開始走出去,如果一年走不出去,就要換一種方法了。 經濟觀察報:涉及多少部門的協作? 李琤潔:牽頭是創新中心,但做項目有一個community的概念,需要技術平臺、設計、工程、會員、運營、市場共同協作。 關于創新的成本和效率經濟觀察報:這塊地方為什么給“來探”? 袁嘉驊:我收的租金不便宜,并沒有比原本的中國銀行低。這個商場裝在一個私募基金里,凱德只是其中一個投資者,另外還有三四個。 所以太陽宮凱德Mall和“來探”的租約是關聯交易,要董事會批,也通過關聯交易審核,確保我們的合同是公平的,當然我們也希望“來探”作為一個租戶能夠以市場化的方式把自己做好。 李琤潔:我們希望不影響任何的基金收益。 經濟觀察報:“來探”的硬裝不像國內某些購物中心的街區那么任性,你們會不會覺得很撕扯?中國的一些購物中心可以玩得很high,花錢很闊,而你們的投資回報要求又那么嚴格。 袁嘉驊:凱德的第一批高管來自西田等老牌商業地產公司,當年是他們教會我們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的購物中心是怎么算賬的,我們也就有了一個很強大的資產管理隊伍。 你看我們的街區一做出來,花了錢,開業了,第二天資產管理部就會發一個Email過來,你的回報怎樣?一個月后要讓我們知道哦,不然以后我們不給你投。(笑) 我們的商場同事很郁悶,為什么同行都有一筆錢可以去玩,我們玩了之后就來找我們算賬了。所以我們也要做好下情上達,告訴老板不要百分之百地看數字。 五年十年前,我們有一個獎勵性出游,都是從中國派出去參觀學習,現在是反方向,我們同事說,袁總要不要去東南亞看看?我說除了泰國那幾個高大上的,其他的,我覺得沒怎么樣嘛,主要原因也是我們的同行(做得很好)。 凱德取一個中間點,我們不落伍同時兼顧回報。兼顧回報,以后要錢會比較容易一點。(笑) 經濟觀察報:怎么評價這個模式是有效的呢? 李琤潔:有幾個維度。 租金是我的成本,我提供的所有服務內容都是我的成本,經營是不是可以覆蓋成本,這是一個維度。 現在剛剛開始,如果要整體支撐的話,第一現場的經營要好;第二,線上的銷售要起來;第三,跟租戶的互動方式要能夠改變。 現在我向“來探”的租戶收租,租戶看中的是我生態系統的數據能否被完整地運營起來,所以數據運營是一點。 我們發現,大部分租戶都有數據運營的想法,但是沒有能力、方法和工具。 你看“來探”的組合,微軟這樣的企業比較容易買賬,因它自己是相信的,另外一種是從線上走到線下的企業,流量紅利走完了,到線下怎么做,它不懂,所有我們會有設計部門、工程部門幫助它們。 最后一方面,就是可復制,可延伸。 經濟觀察報:怎么才是有效的數據運營呢? 李琤潔:從B端的角度來講是兩種人。 企業的中層和高層需要的是預測,今天店開在哪里,什么樣的東西能夠帶來結果。 經營層面需要的是便利,是不是有一個門檻比較低、操作比較容易、有效的系統,不是你給我一個平臺讓我去發兩張優惠券,而是你要告訴我,發的這個券有沒有用,今天發出去了,多少人收到了,明天怎么調整。這是一個實時的互動。 從C端來講,我獲取到的東西是不是我想要的,比如說,我喜歡看IT的東西,你給我IT的東西,但是你也要知道我消費了IT之后,可能的關聯消費是什么,不可以給我很雜的推薦,這是電商的基本功,但是基本功走到線下為什么玩不轉呢?因為線下的環境變復雜了,所以線下的經驗值能不能到線上去建模,跟它跑在一起,這是關鍵。 經濟觀察報:效果如何? 李琤潔:在這個系統的運營之下,從觸發到轉化銷售在14%,長效如何要跟蹤。 袁嘉驊: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很多行業開始沒有生意了,我們已經不做市調了,因為單單憑借我們的會員,幾秒鐘就可以出來用戶畫像。 另外,做活動的時候,以前有半點拍腦袋的樣子,現場很熱鬧,但實際的銷售沒有提高,銷售是從哪里到哪里,哪幾個租戶在這個活動當中受益,根本抓不到,可是現在我們可以馬上抓到。 做決策方面,評估花錢的效果很精準,我們會少花冤枉錢。以前每個商場給它500萬元的促銷費,可能只有一兩百萬真正到顧客手中,現在是確保500萬中至少百分之八九十到顧客手中,很精準。 你會發現,凱德做活動比較少請明星,因為我們發現意義不大,他來就那么半個小時一個小時,F在商業越做越多,有很多競爭對手,我們真正要投的是我們的顧客和會員的互動,要知道他們的痛點,馬上解決掉,不讓她有第二選擇。 經濟觀察報:數字化和創新,對凱德來說,更側重賦能線下還是線上? 李琤潔:我覺得是雙向的,最早我們的立足點確實是賦能線下,后來發現賦能線下的同時,大量流量進來了,流量本身就是現金,所以線上就可以做流量的變現。 單純的電商,我們規模很小,SKU3000個,2018年線上的銷售額是1100多萬元,但這個規模發展起來非?臁T诰上做到10億的GMV根本不是難度。 為什么說我們這樣的公司做流量有前途?流量多么便宜啊,F在電商的獲客費用已經到500塊錢一個人了,我們的獲客成本10塊錢都不到。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