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第一商業網記者吳婕秋6月12日廣州報道)說起廣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往往會想到街道、社區里辦的民俗展會,逛小攤兒看工藝品。今年全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6月13日 本周六),天河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天河南街道辦事處聯合廣東天河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非遺進商圈”活動將在天河城南門舉行,現場有非遺圖片、精品展和非遺作品現場制作展示,市民們能同時看到“三雕一彩一繡”和天河區明星項目乞巧公仔的制作過程,一睹非遺大師風采。 本次的非遺精品展,展品平均價位在數十萬元,市民將有機會看到價值百萬的象牙球。廣彩、玉雕、木雕等非遺傳項目首次入場繁華商圈—天河城。非遺傳人將面向更多年輕人和白領階層進行技藝展示,“高大上”的手工藝精品也將在大型商場內展出。據了解,這是天河區探索非遺保護傳承模式的一次全新嘗試,屬全市首創。 更高平臺:非遺項目牽手商圈 非遺項目真正走進市場 天河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天河將非遺大師及其作品請進繁華商圈天河城,是探索非遺保護傳承模式的一次新嘗試。以往各區的形式都以深入街道、社區的民俗類展會為主。天河作為新區,聚集著眾多年輕人和白領階層,“玉器、象牙、木雕等廣州非遺工藝品是走中高端市場的,我們想為這些大師提供一個更高的平臺。”該負責人說。 本次進場的非遺傳人態度都很積極,記者了解到,自2010年至今不少非遺大師都參加了2、30場民俗類展會,但高端作品并不好賣。玉雕、廣彩等作品,只能賣出千元以內價位的小玩意兒。玉雕大師余其澤表示:“在商圈進行技藝展示,是讓非遺工藝真正走進了市場。” 商圈自主選擇非遺項目 與以往在商場舉辦的非遺文化活動不同,本次的非遺進商圈不再是單純向商場借個場地,商場具有選擇權。首次“嘗鮮”的天河城在10個有意入場的非遺項目中,選擇展示“三雕一彩一繡”、乞巧公仔6個項目的精湛手工技藝,天河城認為,這類具有文化內涵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與商場自身定位契合,同時,此文化公益活動免費向顧客展示并體驗,具有非常好的科普、教育意義,讓顧客帶來除購物外的文化互動體驗。
非遺傳人談傳承之難 難點一:工具停產 廣彩:專有顏料快用完了 廣彩趙桂蘭堂第4代傳人趙藝明介紹,1965年其父與廣彩廠顏料調制部等人研制出了第一代水青、水綠、雙黃、草青、大紅等顏料(精料),此后又先后研制了第三、四、五代顏料進行改進,這批廣彩顏料至今仍被業界視為最具傳統風格和最穩定的廣彩顏料。 “我們使用的顏料在2007年停產,之前生產的那些已經快用完了。”趙藝明說,現在手里有顏料配方,但工廠已經不愿意生產,原廠設備荒廢,若要重新啟動需要幾十萬的費用,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此,趙藝明與妻子曾跑到潮州、景德鎮、山東淄博等地收集半成品顏料回來自行調色,但不管怎么調都沒有原來的效果。趙藝明說:“其他顏料體現不出廣彩的厚重感,變了味。”
玉雕:廣式玉球師僅剩兩人 玉雕大師余其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廣式玉雕的特色很難繼續呈現,原因在于許多制作玉雕的工具,工廠已經停產。現在師傅購買市面上的工具,與原來的特制工具有很大區別,做出來的玉雕就缺少了一種整體感。 例如制作玉球的鉤球機已經停產10多年,玉球也再無人制作。“做玉球的工序十分復雜,如今只剩下2個師傅,幾乎快失傳了。”余其澤說。現在雕刻玉球的老機器只剩下一臺,重新運作起來需要花費幾萬元。 難點二:后繼無人 “現在的廣式玉雕師傅只剩下幾十人了,帶學徒的很少。”余其澤說。目前各種非遺項目缺乏傳承人,間接制約了項目的傳承發展。據了解,幾乎每項非遺的手藝都需要漫長的學徒過程,這也是后繼無人的主要因素。 廣彩基礎學習需要3年時間,設計至少要學5年,加上摸索與形成個人風格,成為一個廣彩工藝師至少需要10年時間,玉雕、木雕等工藝的學習過程則更加漫長,有的長達十幾年。若一個美術專業學生想成為廣彩工藝師,畢業后還要在無收入的狀態下學習3年,大部分年輕人很難接受。廣彩大師馮瑞華感嘆:“如今像我種50多歲的手藝人,已經算年輕的了。” 據天河區文化館副館長陳尚介紹,以天河區為例目前非遺項目有8個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年紀最大的莫家拳傳人已經98歲,身體狀況不佳,項目存在傳承困難與缺少代表性接班人的現狀。其余傳承人都在50歲間。其中,詠春拳(米機王)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