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第一商業網記者吳婕秋廣州報道)7月22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市商務委、廣州商業總會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廣州藍皮書:廣州商貿業發展報告(2016)》。據了解,該報告是“廣州藍皮書”系列之一,已經連續五年出版,是由科研團體、高等院校、商業界和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共同完成的關于廣州商貿業發展基本情況、特點和趨勢等重要專題研究的最新成果。 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京滬 報告指出,2015年,廣州主要商務指標實現了新的跨越,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3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廣東。10.1%)高0.9個百分點,比全國(10.7%)高0.3個百分點,比北京(7.3%)高3.7個百分點,比上海(8.1%)高2.9個百分點;2015年廣州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突破5萬億元,達50902.4億元,增長10.2%;完成商品進出口總值8306.41億元,增長3.5%,增速比全國(-7.0%)高10.5個百分點,比廣東。-3.9%)高7.4個百分點。 “十二五”期間,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2%,連續28年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規模占全省1/4以上,與北京、上海的差距逐步縮小;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長21.8%,占廣東省近五成,商貿中心城市地位持續提升。 商貿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穩步提升,支柱產業地位不斷提升。2015年廣州商貿業實現增加值3145.57億元,占GDP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達26.03%,商貿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第三產業中居前列,表明商貿業支柱產業地位不斷增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稅收方面,2015年廣州商貿業實現稅收總額448.83億元。就業方面,2014年全市商業從業人員超過198.5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25.3%和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45.3%,是第三產業中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行業,為社會和諧穩定、居民家庭收入提升做出積極貢獻。 廣州“零售業+”模式發展迅猛 2015年是廣州零售業、實體店轉型的關鍵一年,也是傳統零售企業與電商緊密融合的交匯年。零售業之間加劇洗牌,各個商圈、購物中心和百貨商場從過去簡單復制、“千店一面”快餐式的簡單發展模式,逐步走向轉型,向特色化、差異化轉變。 其中,主要模式包括兩方面:一是發展“零售業+體驗業態”模式,商業網點旅游化。主要商圈內載體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進行升級改造,引入體驗性業態,打造主題突出的商業綜合體。比如天河商圈內的正佳廣場,打造出全國最大的購物中心海洋館,成功申報國家旅游局優選旅游項目名錄,成為名副其實的4A的旅游景區。 二是發展“零售業+互聯網”模式。傳統零售企業建立或應用現有的網絡購物平臺,發展線上線下聯動的新型營銷模式;全市85%以上的品牌專賣店開展了網絡零售。廣百、友誼、海印等推出一批O2O移動互聯商業模式,引領廣州傳統商業的“互聯網+”發展潮流。 廣州市餐飲行業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俗話說:“食在廣州。”廣州餐飲業發展迅速,在這里,可以品嘗到各種風味特色的美食,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促使經營者們不斷調整思路,突出特色,以迎合顧客的需求。 2015年,廣州市餐飲業零售額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實現零售額1003.39億元,同比增長9.8%,行業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65%,增速比2014年增加了2個百分點,增速高于北京、上海等國內主要城市。 從增速來看,自2010年增速從高位回落后,經過近幾年的結構調整和大眾化轉型,整個餐飲行業企穩回暖。自2014年開始廣州市餐飲業發展呈現強勢回穩跡象,餐飲業增速繼續回升,且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的差距縮小到1.2個百分點。 廣州商業總會創立全球合作新模式 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為整合更多資源,廣州商業總會聯手國內外商協會和企業,創立了“全球商協會+互聯網大平臺+線下服務基地+商業發展基金+中小企業”的模式,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國際商會協作聯盟”(簡稱AICC),打造“‘一帶一路’內外貿交易電商平臺”,建設“‘一帶一路’線下服務基地”,設立“‘一帶一路’商業發展基金”!1+3”四位一體的模式積極實現“五聯五通”,即商會與企業聯通、線上與線下聯通、批發與零售聯通、內貿與外貿聯通、商業與文化聯通。 截止到目前,AICC得到了各級政府、國內外商協會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已有境內外56家商協會同意作為國際商盟的發起人。其中,境外商協會27家,為歐洲、亞洲、中東、美洲、非洲的知名商協會;境內商協會29家,系省級商業聯會、直轄市商聯會、部分省會和經濟中心城市的商協會。下一步,AICC將通過發起人進一步發動更多的商協會加入聯盟。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