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可根據本規范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備案。 第四十五條 本規范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四十六條 本規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0.jpg]()
![01.jpg]()
![02.jpg]()
附件2: 推薦的餐用具清洗消毒方法
一、清洗方法 (一)采用手工方法清洗的應按以下步驟進行: 1.刮掉沾在餐用具表面上的大部分食物殘渣、污垢。 2.用含洗滌劑溶液洗凈餐用具表面。 3.用清水沖去殘留的洗滌劑。 (二)洗碗機清洗按設備使用說明進行。 二、消毒方法 (一)物理消毒。包括蒸汽、煮沸、紅外線等熱力消毒方法。 1.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10分鐘以上。 2.紅外線消毒一般控制溫度120℃以上,保持10分鐘以上。 3.洗碗機消毒一般控制水溫85℃,沖洗消毒40秒以上。 (二)化學消毒。主要為使用各種含氯消毒藥物(餐飲服務常用消毒劑及化學消毒注意事項見附件6)消毒。 1.使用濃度應含有效氯250mg/L(又稱250ppm)以上,餐用具全部浸泡入液體中5分鐘以上。 2.化學消毒后的餐用具應用凈水沖去表面殘留的消毒劑。 餐飲服務提供者在確保消毒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和參數。 (三)保潔方法 1.消毒后的餐用具要自然濾干或烘干,不應使用抹布、餐巾擦干,避免受到再次污染。 2.消毒后的餐用具應及時放入密閉的餐用具保潔設施內。
附件3: ![0.jpg]()
![01.jpg]()
附件4: 餐飲服務預防食物中毒注意事項
一、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原因 1.生熟交叉污染。如熟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與生的食品原料接觸過的表面(如容器、手、操作臺等)污染,或接觸熟食品的容器、手、操作臺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2.食品貯存不當。如熟制高風險食品被長時間存放在10℃至60℃之間的溫度條件下(在此溫度下的存放時間應小于2小時),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適合溫度下長時間貯存。 3.食品未燒熟煮透。如食品燒制時間不足、烹飪前未徹底解凍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時中心溫度未達到70℃。 4.從業人員帶菌污染食品。從業人員患有傳染病或是帶菌者,操作時通過手部接觸等方式污染食品。 5.經長時間貯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徹底再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 6.進食未經加熱處理的生食品。 (二)化學性食物中毒常見原因 1.作為食品原料的食用農產品,在種植養殖過程或生長環境中受到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污染或食用前有毒農藥或獸藥殘留劑量較多。 2.食品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質,食品加工過程未去除。如豆漿未煮透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未徹底去除,四季豆加熱時間不夠使其中的皂素等未完全破壞。 3.食品在加工過程受到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如誤將亞硝酸鹽當作食鹽使用。 4.食用有毒有害食品,如毒蕈、發芽馬鈴薯、河豚魚。 二、預防食物中毒的基本方法 (一)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則和關鍵點 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應根據防止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殺滅病原菌三項基本原則采取措施,其關鍵點主要有: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種病原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與熟食品接觸;經常性洗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員還應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場所清潔;避免昆蟲、鼠類等動物接觸食品。 2.控制溫度。即控制適當的溫度以保證殺滅食品中的病原菌或防止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如加熱食品應使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貯存熟食品,要及時熱藏,使食品溫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時冷藏,把溫度控制在10℃以下。 3.控制時間。即盡量縮短食品存放時間,不給病原菌生長繁殖的機會。熟食品應盡量當餐食用;食品原料應盡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這是防止食品受到污染的主要措施。接觸食品的所有物品應清洗干凈,凡是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還應在清洗的基礎上進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應進行清洗消毒。 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應與加工條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過加工場所和設備的承受能力時,難以做到按食品安全要求加工,極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二)預防常見化學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1.農藥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時以食品洗滌劑(洗潔精)溶液浸泡30分鐘后再沖凈,烹飪前再經燙泡1分鐘,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農藥。 2.豆漿引起的食物中毒。燒煮生豆漿時將上涌泡沫除凈,煮沸后再以文火維持煮沸5分鐘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徹底分解破壞。應注意豆漿加熱至80℃時,會有許多泡沫上浮,出現“假沸”現象。 3.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烹飪時先將四季豆放入開水中燙煮10分鐘以上再炒。 4.亞硝酸鹽引起的食物中毒。加強亞硝酸鹽的保管,避免誤作食鹽使用。
附件5: 推薦的餐飲服務從業人員洗手消毒方法
一、洗手程序 (一)在水龍頭下先用水(最好是溫水)把雙手弄濕。 (二)雙手涂上洗滌劑。 (三) 雙手互相搓擦20秒(必要時,以干凈衛生的指甲刷清潔指甲)。 (四)用自來水徹底沖洗雙手,工作服為短袖的應洗到肘部。 (五)關閉水龍頭(手動式水龍頭應用肘部或以紙巾包裹水龍頭關閉)。 (六)用清潔紙巾、卷軸式清潔抹手布或干手機干燥雙手。 二、標準洗手方法 1.掌心對掌心搓擦 2.手指交錯掌心對手背搓擦 3.手指交錯掌心對掌心搓擦 4.兩手互握互搓指背 5.拇指在掌中轉動搓擦 6.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三、標準的手部消毒方法 清洗后的雙手在消毒劑水溶液中浸泡20-30秒,或涂擦消毒劑后充分揉搓20-30秒(餐飲服務常用消毒劑及化學消毒注意事項見附件6)。
附件6: 餐飲服務常用消毒劑及化學消毒注意事項
一、常用消毒劑 (一)漂白粉: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鈉,還含有氫氧化鈣、氧化鈣、氯化鈣等。配制水溶液時應先加少量水,調成糊狀,再邊加水邊攪拌成乳液,靜置沉淀,取澄清液使用。漂白粉可用于環境、操作臺、設備、餐用具及手部等的涂擦和浸泡消毒。 (二)次氯酸鈣(漂粉精):使用時充分溶解在水中,普通片劑應碾碎后加入水中充分攪拌溶解,泡騰片可直接加入溶解。使用范圍同漂白粉。 (三)次氯酸鈉:使用時在水中充分混勻。使用范圍同漂白粉。 (四)二氯異氰尿酸鈉(優氯凈):使用時充分溶解在水中,普通片劑應碾碎后加入水中充分攪拌溶解,泡騰片可直接加入溶解。使用范圍同漂白粉。 (五)二氧化氯:因配制的水溶液不穩定,應在使用前加活化劑現配現用。使用范圍同漂白粉。因氧化作用極強,應避免接觸油脂,以防止加速其氧化。 (六)碘伏:0.3%~0.5%碘伏可用于手部浸泡消毒。 (七)新潔而滅:0.1%新潔而滅可用于手部浸泡消毒。 (八)乙醇:75%乙醇可用于手部或操作臺、設備、工具等涂擦消毒。90%乙醇點燃可用砧板、工具消毒。 二、消毒液配制方法舉例 以每片含有效氯0.25g的漂粉精片配制1L的有效氯濃度為250mg/L的消毒液為例: (一)在專用消毒容器中事先標好1L的刻度線。 (二)容器中加水至刻度線。 (三)將1片漂粉精片碾碎后加入水中。 (四)攪拌至藥片充分溶解。 三、化學消毒注意事項 (一)使用的消毒劑應在保質期限內,并按規定的溫度等條件貯存。 (二)嚴格按規定濃度進行配制,固體消毒劑應充分溶解。 (三)配好的消毒液定時更換,一般每4小時更換一次。 (四)使用時定時測量消毒液濃度,濃度低于要求時應立即更換或適量補加消毒液。 (五)保證消毒時間,一般餐用具消毒應作用5分鐘以上。或者按消毒劑產品使用說明操作。 (六)應使消毒物品完全浸沒于消毒液中。 (七)餐用具消毒前應洗凈,避免油垢影響消毒效果。 (八)消毒后以潔凈水將消毒液沖洗干凈,瀝干或烘干。 (九)餐用具宜采用熱力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