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商業顧問。什么時候企業來找我? 生病,甚至救命的時候。 這次疫情,給經濟按下了“暫停”鍵。企業沒有了收入,大多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很多企業都來找我,潤總,我太難了,我到底應該怎么辦? 接觸了太多身處危機的企業,看多了生死,從感情上,商業顧問對經濟的判斷,有時會被影響得有些悲觀。 所以,我需要常常和投資人聊天。 什么時候企業會去找投資人?出生,或者希望長大的時候。 投資人接觸的企業,大多都是一片生機勃勃、前途無限美好。 因為總是看到新生命破土、發芽、開花、結果,投資人對經濟的判斷,常常更加樂觀。 如果把商業世界比作醫院,那么商業顧問相當于在ICU工作,看慣了生死。 而投資人相當于在產房工作,迎接著新生。 我需要用投資人的樂觀,來校準商業顧問的悲觀。 于是這幾天,我專門跟峰瑞資本的創始合伙人李豐,做了一次長談。 李豐是中國最著名的少壯派投資人之一。他主導投資過三只松鼠、韓都衣舍、豬八戒、Bilibili、宜信、英語流利說、嘀嗒拼車,360金融、Club Factory、清陶發展、洋蔥數學等項目。 即便在投資人中,李豐對宏觀經濟、微觀商業的深度思考,都是屈指可數的。 這一次,我們對談的主題,是“疫情之后,有哪些商業機會”。 今天,我就把李豐這些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分享給你。 疫情,是危機。但危機背后,也是轉機。 那這次疫情的背后,有哪些轉機?有哪些商業機遇?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這次疫情改變了人們哪些心理?基于這些心理,會出現哪些商業機會? 然后,這次疫情改變了人們哪些行為?基于這些行為,又會出現哪些商業機會? 疫情過后,人們在心理上,主要會有兩個變化:及時行樂,和憂患意識。 在行為上,也會有兩個變化:剛需壓后,和不逆轉變。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首先,是心理上的改變:及時行樂。 什么叫做及時行樂? 大年三十,我在深圳做完《知識春晚》的演講,大年初一,終于回到上海。 到今天,我已經整整27天沒出門了。 天啊,27天! 我一年講課100天,有200天都在外面。 這十幾年來,我從來沒有被憋在家里這么久過! 想出去浪!出去浪! 所以我決定,等疫情結束,問道全球的第十站,我要去火人節! 人不瘋狂枉少年。 經歷過一次災難之后,人們會有一種心態: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我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所以,一些符合“及時行樂”心理的行業,會爆發性增長。比如,娛樂業、旅游業、社交,以及一些零售行業。本來不在計劃中的旅行,要提上日程了。走吧,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猶豫很久要不要買的物品,果斷購入了。買吧,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原本也許沒覺得是剛需的東西,也變成剛需了。比如,汽車。在疫情期間,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階段性停擺,很多人必須要出門的時候,發現坐不到車了。在這之前,大家出行可以坐地鐵公交,約快車專車,即便不買車,也不覺得有什么影響。但是,一旦遇到今天這種情況,沒有車,就覺得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們會開始意識到,擁有一輛車的重要性。買車,就變成了剛需。所以,在疫情之后,一些新的買車需求會被挖掘出來,汽車零售行業,可能會迎來短期增長。 因為順應了人們“及時行樂”的心理,娛樂業、旅游業、社交,以及一些零售行業(比如汽車零售、餐飲、服裝)等等,也許會出現一些新的機會。 第二個,是心理上的改變:憂患意識。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開始有了憂患意識。 2003年SARS過后,我家里就常備口罩。 1月20日,我又下單補了50只,給每個員工分了5只。然后才放心飛深圳參加《知識春晚》。 當時,有同學覺得我過分謹慎,沒有必要。現在看來,這些口罩派上了大用場。 我并不是想說,我多有先見之明。 日本核泄露后,我備了很多加拿大的含碘藥品,但從來都沒吃過。 上海膠州路大火后,我備了從18樓跳下的緩降設備,也一次都沒用過。 2012電影放完后,我朋友在樓頂裝了熱氣球,更是一次也沒飛過。 我大量的“先見”,其實都是“杞人憂天”。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以后省掉這筆費用。 因為風險之所以是風險,就是因為它不會通知你,哪一次它會真來。 而它一旦真來,你就會賠上之前所有的運氣。 經歷過災難,人們會開始有憂患意識,開始“杞人憂天”。 也因此,會帶來一些新的商業機會。 首先,就是保險。 經此一“疫”,很多人會開始有意識地增強健康疾病的抗風險能力,開始配置各種各樣的保險。 所以,保險行業會出現一些新機會。 除了保險行業,經過了疫情期間的健康教育,與健康相關的行業也會迎來一波新增長。 因為這次疫情,人們開始意識到,必須增強免疫力,才能抵抗突如其來的病毒。 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健身。 同時,大家在家呆了1個月,運動量大大減少,很多人都長胖了。 減肥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 所以,疫情之后,健身房、瑜伽館,及減脂代餐產品等行業會出現新的增長。 對健康的追求,也會體現在其他方面,比如飲食。
飲食健康并不等同于只吃沙拉,它首先可以翻譯成“新鮮和短保”,然后翻譯成“對健康有益的食材”。 短保仰賴食品工業化的能力,也對物流、生產和供應的整個鏈條的數字化程度和反饋速度有極高的要求。這會加速食品相關行業的數字化進程。 對健康食材的關注,已經是顯性的小趨勢了。 主打“無糖”的氣泡水品牌元氣森林3年估值40億,三只松鼠等零食品牌推出的蔬菜零食細分品類成為高增長領域,都說明了這一點。 疫情可能會上拉這個趨勢的增長曲線。 另一方面,企業也開始有了憂患意識。 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下,很多企業堅持不裁員,但是,也有很多企業會選擇裁員。 這聽上去非常讓人揪心。 但是不管裁不裁員,經過這次疫情,一些公司都會開始意識到,人力成本對自己來說,是最大的成本。 于是,他們會開始想辦法優化核心業務人力資源成本,以應對下一次意外發生。 那怎么優化呢? 有一種方法,叫做人力資源外包,或者說靈活用工。 我舉個例子。 很多韓國企業在中國用工,都是通過外包公司來做的。 外包公司作為中介,跟員工簽署勞動合同,然后將員工派給這些韓國企業工作。 于是,對于韓國企業來說,人力成本就變成了可變動的成本。 一旦發生危機,就可以和中介公司解除合同,減少人力成本的開支。 前一段時間,京東也做了類似的事情。 京東宣布,所有快遞小哥,與公司之間,變成合伙關系。 你不再是我的員工,而是獨立的公司,我把快遞業務外包給你,按單結算。 這就相當于,京東把快遞小哥這部分固定的人力成本,變成了靈活可變動的成本。 這就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疫情之后,因為企業開始有了憂患意識,所以在財稅、餐飲、物流等專業領域,人力資源外包或者說靈活用工會變得流行。 此外,如果很多企業都學習這種做法,人力資源外包公司會有很大的發展。 一旦企業把人力資源外包了,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真正的人才會變得更加搶手。 當與公司的勞動關系變成合作關系,真正的人才就會變得強勢起來。 因為換工作的成本不再那么高,離開一個崗位,馬上就有7、8個公司等著你。 這個時候,幫助優秀的人找到雇主,也會成為人力資源公司很大的機會。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只要能夠幫助個人和企業解除憂患,那就有可能是了不起的商業機會。 第三個,是行為上的改變:剛需壓后。 什么叫做剛需壓后? 在疫情期間,有些消費錯過了,就算了。 比如年夜飯,大年三十沒吃成,那二月初十會補上嗎? 不會。 但是,有些需求是沒有辦法算了的,這種需求就是剛需。 剛需一旦壓后,就會在疫情結束之后,出現報復性增長。 比如,社交。 我們太久沒見面,大家在家里都憋壞了。疫情結束之后,必須馬上見面。 2月14號的情人節沒過成,等疫情結束,3月14號的白色情人節,520等各種節,是不是要補上了? 當然,疫情結束之后會稍微有一個心理平復期,當大家的信心逐漸恢復,社交的需求就會報復性增長。 餐飲、娛樂、服裝等各種各樣跟社交有關的消費,會在短期內爆發式提升。 除了社交,還有婚慶。 本來打算2、3月份結婚的人,因為疫情,婚禮取消了。 但疫情結束,婚還是要結的。 所以,2、3月份的婚慶需求,會集中壓后。 然后在疫情結束后,集中爆發。 等到那個時候,大酒店早就定滿了,婚慶公司都忙不過來了,那剩下那些沒被滿足的婚慶需求怎么辦? 這也許就是一個新機會。 再比如,裝修、家具。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裝修季。現在因為疫情,裝修不了了,裝修需求被集體壓后。 但房子買了,不可能不裝修吧? 所以,在疫情結束之后,二三季度,尤其是第三季度,裝修也會開始報復性增長。 到時候,可能裝修工人不夠,設計公司、裝修公司忙不過來,家具公司供不及貨。 這也會帶來一波新的機會。 對于裝修行業來說,如果疫情結束得早,那5月1日那一天就是一個重大的時間節點。 如果疫情結束得晚,5月1日大家的心理還沒有平復,那可能就得拖到10月1號了。 可以預見,今年五一或者十一,裝修行業會迎來爆發式增長,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因為剛需壓后,社交、婚慶、裝修、家具這些行業,都會在疫情結束之后報復性反彈,迎來一波爆發式增長。 當然,你可能并不做這些行業,但是也許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機會進入這些市場,分到一些紅利。 第四個,是行為上的改變:不逆轉變。 什么叫做不逆轉變? 有些需求背后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的轉變,是非常困難的。 什么樣的需求呢? 低頻的、教育成本高的需求。 比如,線上會議。 過去,我們都在線下開會,這個時候你建議對方,我們在線上開視頻會議吧。 對方一定會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比見面更好的方式,我們還是見面聊吧。 但是,現在因為疫情,大家不得不在線上開會了。 就在前幾天,我跟領教工坊的領教們,在線上開了一次視頻會議。開完會之后,大家都覺得效率很高。 因為在此之前,我們每個季度都要開季度會,大家要從不同的城市飛到同一個城市,時間和交通成本很高。 但是,這次開完視頻會議之后,大家發現,線上的效果也很好。 那以后,我們是不是可以改為線上開會呢? 在過去,線上會議,這種工具的教育成本太高了。 你要說服用戶,你們試試在線開會吧,我們的工具真的特別好用,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現在因為疫情,大家被迫開始熟悉這些工具。 一旦熟悉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這種轉變,是不可逆的。 這就叫做,不逆轉變。 所以,一些遠程辦公的工具,比如阿里的釘釘、騰訊的企業微信、頭條的飛書等等,本來他們教育用戶可能需要好幾年。 但是因為疫情,他們被迫在短期內,快速完成了對用戶的教育,大規模提升了用戶嘗試的總量。 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增長。 同樣的,還有在線醫療。 以前大家有點頭疼腦熱,都會去醫院。 但是,現在因為疫情,大家有點小毛小病,都不敢去醫院,害怕被感染。 那怎么辦? 只能通過在線醫療問診了。 所以,過去不注冊在線醫療賬號的,現在也開始注冊了。 過去不相信在線醫療的,試用之后發現不錯,現在也開始相信了。 當然,在線醫療依然不可能取代線下醫療,但是在這次疫情之后,肯定會有所增長。 還有一個,就是線上教育。 羅振宇老師認為,線上教育會有一定的發展,但是不可能取代線下教育。 因為線下有獨特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但是,線上教育也會占據一定的份額,因為一定有一些知識,是可以在線上講的。 在過去,線上教育的成本太高,大家覺得麻煩,且天然不信任。 但是今天,大家開始不得不嘗試線上教育了。 尤其是中小學生,現在都開始在線上上課了。 一旦走通之后,學校、教育機構、甚至教育局就會開始意識到,原來線上教育也是有一定價值的。 這也是不可逆的轉變。 最后,還有預制菜。 這里的預制菜,指的是洗干凈、切好的半成品蔬菜或者肉類,甚至連調味包也給你備好。
理論上來看,誰最適合生產預制菜? 我看到了兩種可能性:餐廳、工廠。 有中央廚房的餐廳本來就需要把買來的食材,洗干凈切好之后,變成一份一份的預制菜。 并且餐廳,一般只有兩個高峰期,午飯和晚飯。 上午和下午時段,幾乎沒有客流,這就有充足的時間,來制作預制菜。 多備點預制菜,周圍居民下班回家的時候,正好可以順便拿走,或者通過外賣平臺來配送。 這對餐廳來說,也許是一個新的收入來源。 在過去,很少有餐廳做這件事。 但是,今天因為疫情,很多餐廳不能開業,囤的食材要浪費了,他們才被迫把食材做成預制菜,賣給周圍居民。 這是一個路徑。 此外,預制菜的供給也可能來自工廠。 這得益于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 工廠也可以通過食品工業化的方式,來生產預制菜,然后通過超市、便利店等零售渠道來賣。 預制菜的供給解決了,因為疫情蔬菜緊缺,居民在超市正好買不到蔬菜。 需求一下就匹配了。 當這件事情一旦跑通,用戶開始習慣購買預制菜,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這將提升用戶在家做飯的頻率和總量,進而可能吃掉外賣、餐廳堂食的市場份額。 這也是一個不可逆的轉變。 因為疫情,用戶被迫開始習慣一些行為上的轉變,比如線上辦公、線上教育、在線醫療、預制菜等等。 這種轉變,是不可逆的。 這就會帶來巨大的商業機會。 最后的話 及時行樂,憂患意識,剛需壓后,不逆轉變。 今天我們分別從心理和行為兩個方面,分析了疫情給人們帶來的變化,以及基于這些變化,會出現哪些新的商業機會。 你可以基于這些思考繼續推演,看看還有哪些可能的機會和紅利。 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更多數據和實際案例,只是在邏輯上做了一些推演,還比較粗淺。 所以我們不敢說,這些預測一定能實現。 但是這四個方面,至少值得你持續關注。 也許,你能從中抓住屬于你的商業機遇。 最后,我們要感謝李豐老師給我們帶來這些有價值的思考。 危機過后,經濟一定會復蘇。 但復蘇,從來都不是原路返回,而是會有一些新的增長。 這些新的增長,就是這次危機背后的機遇。 祝你能抓住這些機遇。 祝你把這次危機,變成轉機。 |
|
原標題:疫情之后,有哪些巨大的商業機會? / 編輯:麗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