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業合作迫在眉睫 在論壇上,王先慶表示未來一年里,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將會圍繞珠三角流通業之間的合作與發展展開研究和探討,并舉出廣州一德路專業市場拆遷改造導致客流流往佛山、東莞等地,及菜市場升級改造與批發市場搶客的問題,表明了流通業之間合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王先慶表示,珠三角各地之間在經濟上的合作并不好,作為會“動”的流通業,比工作更需要各種業態之間的合作。流通業在“流動”的過程中就存在流動方向是否合理的問題,流通業之間不存在地域的限制,類似物流、會展業之間的內部競爭大于合作,會使得流通內耗過大,損壞資源。如今珠三角的流通業已進入成熟期,如果各業態之間不加強合作,內耗將會更大。 珠三角流通業之間的合作,也有很大的動力。王先慶表示,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其基礎是市場一體化,離不開與流通業相關的市場條件,各類市場及主體之間的合作將推進一體化;目前珠三角正在從第二產業為主向第三產業轉型,流通業作為第三產業的先導型產業,要跳出小區域,進行更廣泛的合作。而目前廣東內、外貿一體化的格局,也大大推動了珠三角流通業各領域之間的合作。 而在推動流通業各業態之間合作的過程中,同樣有很多問題值得關注。首先是合理布局。王先慶表示,珠三角地域不大,如果在某些地方流通業的某些業態過于集中,則難以有良性的發展,也會加速流通業的內耗;其次,珠三角流通企業層次分布,即大型和中小型企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業內一直有兩種聲音,一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另外一種是推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活力強,但很難做大做強,其中原因值得關注。而如何把龍頭企業和中小型企業這兩種力量合在一起,共同推動行業發展,值得深思。然而,各市政府之間相關部門的合作也不夠,政府、行業協會之間的協調性也不夠,導致行業無序發展。 發布城市商業景氣指數 如同天氣預報那樣測量出城市商業發展的趨勢,并以此來指引商業發展的方向,一直是眾多商家和專家們致力研究的問題。而由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廣州市商貿流通現代化重點研究基地、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于2008年共同設立“中國城市商業景氣波動研究”的聯合研究課題,王先慶便是本次課題的負責人。在今天的論壇上,2008年的珠三角城市商業景氣指數也正式出爐。 王先慶表示,課題組從消費購買指數、資本擴張指數、新興業態創新指數、商業企業成長指數及結構優化指數五個方面,構架商業景氣指標體系,在此評判下,得出珠三角九個城市商業景氣指數的排名依次為: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江門、珠海、惠州和肇慶。 而根據各項分指標的情況可以看出,廣州在購買力與增長指數、資本流動與擴張指數、新興業態與組織創新指數三個方面都占有優勢,優于深圳。但在商業企業生存環境與成長指數、結構合理性與優化指數兩個方面卻落后于深圳。 可以看出,廣州在這兩年的商業投資力度相對較大,消費人口、過夜旅客、商業歷史等方面都占有優勢,但在大型商業、行業盈利能力方面卻發展不如深圳。深圳在五個一級指數的排名中,均居于前兩名的位置,商業景氣程度較高。佛山和東莞也排名相對較前。 廣、佛、深、東四地商貿之比較 廣東作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將商貿流通業確立為先導性產業,商貿流通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成效顯著。珠三角作為廣東最發達的區域,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購買力及相對完善的商業設施等因素,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也是十分迅猛。而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作為珠三角最發達的四個城市,它們的商貿流通業不僅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呈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在本次論壇上,王先慶及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房永輝以2007年為例,就四地的商貿流通業進行了比較。 在商業規模方面,以廣州為最大,深圳次之,佛山、東莞分列三、四。但是佛山、東莞與廣州、深圳相比差距較大。而四個城市的商業規模總和占據珠三角甚至是廣東省絕大部分比重;在流通業增長速度方面,四個城市均取得快速平穩增長,但2007年較2006年的增長有所下降。深圳的增長速度最快,東莞次之,廣州和佛山分列第三、四。 在流通業結構方面,東莞的流通業結構失衡最嚴重,批發零售業的比重達到70%,而物流業的發展則相當的滯后,占據較小的比例;深圳的流通業結構也是失衡的,批發零售業比重偏高,物流業比重偏低,物流業的發展滯后于批發零售業;佛山流通業結構比較接近于上海和全國的水平;廣州的批發零售和物流比重相當,發展比較均衡,餐飲業的發展與上海和全國的水平相當。 在流通業對經濟的貢獻方面,廣州市流通業對GDP的拉動坐擁最為突出(22.6%),而東莞的最不明顯(10.7%),深圳(15.8%)、佛山(15%)。流通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佛山市的最大(45%),其次是廣州(38.7%)、最后是東莞(24.9%),差距較大。流通業對就業的貢獻,深圳最大,廣州緊隨其后,佛山和東莞分列三、四。 在流通企業方面,深圳的流通企業總數最多,廣州次之,佛山和東莞分列三、四;大中型流通企業的銷售額方面,廣州在限額以上批發業、零售業和餐飲業均有較大的領先優勢;流通龍頭企業方面,分布不均衡,廣州占據了65.8%的比重,而東莞的省級流通龍頭企業為零,流通企業單體規模和龍頭企業發展相對不足。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