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貿、旅游
對外經貿持續健康發展,出口穩步增長。充分利用外資,促使經濟發展。全市新批合同外資項目155項;新批合同外資金額14.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5%;實際利用外資按驗資口徑達10.02億美元,增長43.0%。雖受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及國際金融危機等外圍經濟的不利影響,但我市外貿出口仍保持穩步增長。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203.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進口總額67.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7%;出口總額135.90億美元,增長10.4%,主要銷往美國、歐盟等地。從出口主體看,外資企業出口84.36億美元;內資企業出口51.6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6%和10.1%。從出口產品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4.88億美元,機電產品出口76.69億美元,分別增長20.0%和18.6%。另外,對臺貿易額24.13億美元,新批臺資項目24項!
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范圍逐步擴大。在注重招商引資的同時,堅持內外協調,積極引導企業對外投資,加強技術合作,促進良性互動。全市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7089.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87倍;完成營業額5174.98萬美元,增長52.1%;期末在外人員5194人,增長40.5%!
旅游業在資源開發和市場拓展方面取得成效。以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等文化旅游為重點,充分挖掘閩都文化、溫泉生態、濱海休閑等資源,加快全市旅游資源的開發、整合,不斷拓展旅游市場。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876.7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3%;境外游客人數63.05萬人次,增長10.2%。年末共有星級賓館飯店73家,客房共計10999間。
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營運能力持續增強。全市各種運輸工具完成的貨物發送量:鐵路344.80萬噸,比上年下降0.5%;公路8160萬噸,增長12.0%;水運6384.37萬噸,增長16.6%;民航6.02萬噸,比上年增長6.4%。各種運輸工具完成的旅客發送量:鐵路63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8%;公路10270萬人次,增長6.0%;水運122.63萬人次,增長21.3%;民航453.39萬人次,增長6.8%,年內新開辟福州—西安—西寧,濟南—福州—三亞,福州—珠!齺,常州—福州—?冢V荨_北(包機)等多條航線。榕臺交流取得新突破,福州成為兩岸三通客運包機直航點!皟神R交流”客運直航1383航次,比增62.3%,“兩馬交流”旅客吞吐量7.22萬人次,比增36.2%。全市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6702.59萬噸,比上年增長4.2%,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562.37萬噸,比上年增長4.5%。全年集裝箱吞吐量117.66萬標箱,比上年下降2.1%;旅客吞吐量7.22萬人次,增長36.2%。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9539.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7.82公里!
郵政電信業快速發展。全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52.21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郵政業務收入7.40億元,移動業務收入30.8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及22.8%,聯通業務收入6.97億元,比上年微降0.9%。金融類、速遞物流類、郵務類三大板塊業務收入基本呈現三分之勢,收入結構更加合理。全市年末程控交換機總容量390萬門,電話用戶298.62萬戶,比上年下降2.9%;年末移動電話用戶528.17萬戶,增長17.9%,新增移動電話用戶414.94萬戶,增長9.7%;全市共有IC卡公用電話2.19萬部,其中市區1.43萬部;全市電話普及率43部/百人,其中市區50部/百人。網絡信息技術普及,覆蓋面廣。全市互聯網用戶達59萬戶,比上年下降1.8%,寬帶網用戶達54萬戶,比上年增長18.9%!
金融、證券和保險
存款增勢良好,信貸結構繼續調整,金融態勢保持穩定。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平穩增長,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026.16億元,比上年增長16.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3205.38億元,增長14.8%。貸款增長強勁,新增貸款主要投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以及個人貸款等。在各項貸款中,中長期貸款規模及增速均明顯大于短期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增勢明顯減緩。年末中長期貸款余額(人民幣,下同)2076.95億元,增長18.2%;中長期貸款個人消費貸款余額605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占79%;短期貸款余額991億元,增長12%。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年末共有3家外資金融機構在福州設立分行。
期貨市場火爆,證券市場蕭條。我市轄區內共有上市公司18家,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46家,股民資金開戶總數132.17萬戶,比上年增長25.8%,其中本年股民資金新開戶數27.07萬戶,比上年下降18.5%。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量嚴重縮水,交易額僅為9676.99億元,比上年下降55.3%。年末共有期貨營業部19個,全年期貨交易量5320.27億元,比上年增長92.6%!
保險業發展迅速,業務量明顯增加。全市財產險保費收入20.09億元,比上年增長13.5%;人身險保費收入59.73億元,增長43.7%,其中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8.50億元,增長45.2%。全年財產險賠款支出12.29億元,賠付率61.2%;人身險賠款支出2.17億元,年金給付1.11億元,滿期給付8.17億元,死傷醫療給付0.82億元。全市共有各類保險營業網點378個,4家外資保險機構在榕設分公司,2家外資保險機構在榕設立代表處。
科學技術、教育
科研開發能力增強。全市共實施星火計劃46項,其中國家級5項,火炬計劃14項,共有70項科技成果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7家,金山科技企業孵化器入駐企業147家。全市受理專利申請3794件,比上年增長16.5%;批準授權2018件,比上年增長16.4%;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公告3415件,比上年增長1.3%。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創新型城市邁出新的步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放區整合擴區扎實推進,重點扶持的一批高新技術示范企業快速發展,星網銳捷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新大陸等6家企業入選中國軟件業務收入百強企業。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58家,其中上市公司23家(含境外上市)。全市預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1130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年末民營科技企業620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民營科技企業8家。科技園區共有企業218家,軟件園年末擁有企業305家。科技園區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82億元,比增30%,利稅22億元,出口創匯8.40億美元。各類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扎實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產學研合作得到加強,新設立豐泉環保等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州技術市場被新認定為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以科技園區為主要載體,形成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
質量技術監督不斷加強。全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共抽查1995家企業產(商)品,批次合格率為93%,其中生產領域抽檢571家企業產品600批次,批次合格率為92%;流通領域抽檢1424家企業商品1524批次,批次合格率為93%。全市共有15家企業15項產品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8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62萬臺件!
堅持教育優先,著力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全市擁有高等學校34所,在校生26.35萬人(含研究生);高職高專院校20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84所,在校生12.91萬人;高中124所,在校生13萬人;初中337所,在校生26.67萬人;小學1497所,在校生46.26萬人。全市共有省標幼兒園33所;省級達標中學59所,其中一級達標中學10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5%;小學英語開課率98.1%,信息技術開課率90.2%。全市擁有民辦小學41所,民辦普通中學56所,民辦高校16所,民辦高校在校生6.79萬人!
文化、衛生和體育
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認真實施“三坊七巷”保護修復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重大項目,基本完成林則徐祠堂、水榭戲臺修復,修復后的南后街已對外開放。設立全國首家地方曲藝研習、傳承專業機構——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軟木畫、佛跳墻制作技藝和馬尾、馬祖元宵節俗等6項非物質遺產新入選國家保護目錄。改擴建30個鄉鎮、31個街道綜合文化站,動工建設福州市藝術學校新校區。加強文化精品創作,閩劇《王茂生進酒》等一批文藝精品榮獲“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等大獎,在全省第六屆“武夷杯”中青年演員比賽中福州金獎數量位居全省之首。閩都民俗文化節、第二屆福州南后街元宵燈會、福州城市精神征集評選及“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取得階段性成果,城鄉文明素質進一步提升。全市擁有文化館13個,各類電影放映單位55個,藝術表演團體19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3462場次。全市擁有廣播電臺1座,廣播節目11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9%;電視臺1座,電視節目13套,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8%。全市擁有有線電視用戶126.22萬戶,比上年增長4.4%,有線電視入戶率65.8%;廣播電視聯網率80.6%(有線)。全年出版圖書2610種,7800萬冊;報紙27種,45600萬份;各類雜志130種,2800萬冊。全市共有群藝館2個;博物館、紀念館18個,收藏文物20.86萬件;公共圖書館15個,總藏書503.92萬冊。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城區衛生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繼續加強,形成了覆蓋全市城鄉的各級衛生醫療網。按照“病有所醫”要求,著力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建成市二醫院急救中心住院大樓、市傳染病艾滋病治療中心住院大樓,社區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達68%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全市衛生機構1892家,其中醫院77家;衛生機構床位2.15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60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8195人,其中醫生11639人;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3.42張,每千人擁有醫生1.86人。市區擁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3家,衛生技術人員1196人。全市共有村衛生所2404家,村衛生技術人員3903人;民營醫院40家,床位1485張。
競技體育成績喜人,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我市運動健兒在北京奧運會比賽中共獲得2枚銅牌,在國家級各類運動比賽中也取得了好成績,其中摔跤金牌2枚、銀牌2枚、銅牌1枚,舉重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2枚,田徑金牌1枚、銀牌1枚,跆拳道銅牌1枚等。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火炬在榕傳遞活動、老年人萬人健步行、全民健身節啟動儀式、海峽傳統龍舟邀請賽、全國登山健身大會暨海峽兩岸登山活動、福州市半程馬拉松邀請賽等群眾性體育活動。年末全市擁有體育場館418個,全民健身點393個。全年共舉行縣以上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81項。
人口、人民生活
全年全市常住總人口683萬人,其中市區常住總人口271萬人。全市戶籍總人口635.95萬人,其中市區戶籍總人口186.68萬人。據抽樣調查數據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1.4‰,人口自然增長率5.8‰。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居住條件逐步改善。全年我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7341元,比上年增長14.2%。據抽樣調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9元,比上年增長16.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7142元,增長13.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價格總水平漲幅逐月下降,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4%以內。據抽樣調查,市區城鎮居民人均現有住房建筑面積22.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6.5平方米!
社會保障工作繼續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規模擴大。按照“老有所養”要求,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失業等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受益面進一步拓展,福州成為全國“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居家養老服務在城區推開試點,建成市老年公寓等一批項目。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5萬人,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的企業離退休人員21.17萬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業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到基本養老金,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的參保人員80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37萬人。全市醫療保險參保單位15883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78萬人。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延伸拓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應保盡保,低保標準、優撫對象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
園林綠化、環境保護
綠化、美化建設取得成效,城市人居環境不斷改觀。二環路等道路沿線大規模景觀改造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沿線住宅完成改造,部分路段舊貌換新顏;三坊七巷歷史文化名城修復改造扎實推進,烏山風景區景觀整治改造工作全面展開,大大提升了城市景觀效果。全市城市園林綠化覆蓋面積7307公頃;擁有公園41座,總面積2010公頃;建成區綠地面積6004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6666公頃,綠化覆蓋率37.8%。
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污染治理能力繼續提高,工業企業基本做到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全面做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工作,迎接國家環境模范城市的檢查復查。節能減排項目取得新進展,建成或基本建成洋里污水處理廠一期技改和華能福州電廠二期脫硫、鑫海冶金煙氣脫硫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搬遷改造福泰鋼鐵、富成味精等7家城區企業,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6013.85萬噸,工業廢水處理排放達標率達96.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3.6%。市區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100%,環境噪聲56.5分貝,市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8.4%,城市污水處理率66%;市區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
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全市共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個,省級生態示范區9個;自然保護區14個,面積1200.8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