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商業聯合會與中國商報社共同評選的“2009中國十大商業新聞”在京正式揭曉。從搞活流通擴大消費成績顯著到物流振興規劃出臺,從國內外零售商提速“農超對接”到國有商企展開新一輪重組,這些反映商業流通業跳動脈搏、折射行業發展歷程的新聞事件注定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2009中國十大商業新聞”是:
一、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超過12.5萬億元,搞活流通擴大消費成績顯著
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國將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長期戰略方針和根本著力點,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一年來,我國消費市場走出了一條持續向上不斷攀升的增長軌跡,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為我國成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2009年1至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總額)11.3萬億元,同比增長1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增幅創198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全年社零總額有望超過12.5萬億元,增長15%以上。這主要得益于,城鄉消費快速增長;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加快推進;商務部圍繞假日消費、會展消費、內外貿對接等九大主題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促銷費系列活動;中國銀監會啟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審批工作等。
二、累計建成農家店近42萬家,農村消費增幅首次超過城市
2009年前11個月,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3.6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同期增幅比城市高0.6個百分點,農村消費增幅首超城市,成為消費領域的亮點。在農村流通網絡建設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國已累計建成41.6萬個農家店和1467個配送中心,覆蓋了全國85%的縣、75%鄉鎮和50%行政村。此外,“雙百市場工程”實施以來,累計支持903家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完成1419個建設項目,2009年承辦市場交易額將突破5000億元大關。“農超對接”試點取得成效。
三、CPI連續9個月負增長后轉正,國家統計局稱不存在通膨
2009年1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稱,去年11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0.6%,由負轉正。這是CPI自去年2月份以來的首次同比上漲。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 CPI由負轉正,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價格上漲帶動的。食品價格的上漲,主要是由蔬菜和糧食價格上漲引起的;居住價格的上漲,主要是水、電、氣等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盛來運分析,2009年前11個月的價格總水平仍在下降,目前不存在通脹。
四、六十年六百倍,我國商貿流通業成就輝煌
2009年9月,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后,從1949年到200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我國商貿流通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流通主體、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經營業態,直至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取得了巨大發展。
建國60年來,我國市場日益繁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200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8487.7億元,1950年至1978年增長了8.6倍,1978年至2008年增長了68.6倍,建國60年間共增長了667倍 。
五、物流業振興規劃出臺,重點發展九大物流區域
2009年3月10日,國務院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目標包括力爭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業經營困難的狀況;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物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0%以上等。
為此,規劃制定了積極擴大物流市場需求等十大主要任務和物流園區工程等九大重點工程。其中,規劃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華北物流區域等九大物流區域以及建設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節點城市,優化物流業的區域布局。
六、網絡購物發展迅猛,商務部發文力挺
網絡購物在2009年年前三季度達到1689億元,同比增長90%以上,預計全年可以達到2600億以上,成為擴大消費一個非常重要的業態。傳統零售企業例如大商集團、百聯集團紛紛推出網上商城,涉足網絡購物。
2009年11月,商務部下發的《關于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指出,鼓勵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到“十二五”期末,力爭網絡購物交易額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七、國內外零售商提速農超對接,優化農產品供應鏈
2009年,我國“農超對接”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商務部會同財政部、農業部在17個省區市支持205個“農超對接”項目,引導大型連鎖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農產品直接采購基地。“農超對接”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方式的重大變革,其實質是農產品供應鏈條的優化,而且在突發自然災害時,能有效保障市場供應、維護市場穩定、平抑市場物價。
在政府的推動下,家樂福、沃爾瑪、山東家家悅、物美、保龍倉等國內外零售企業掀起了“農超對接”高潮。多年來,在農戶與市場對接方面,各地探索出不同的發展模式。有企業直接與農戶對接的“公司+農戶”模式,有通過基地中介組織對接的“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模式,但“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是目前商務部支持發展的主要模式。
八、國美蘇寧推出新業態,商務部關注零售商盈利模式
2009年5月,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主持召開北京市零售企業經營模式座談會,以零售企業商品經營模式的發展和創新為主題進行座談,對企業當前普遍采用的聯營、代銷、租賃等經營方式進行利弊分析,對零售企業未來的經營模式進行討論。值得關注的是,這是目前我國第一次最高規格的部門過問零售盈利模式問題。
為轉變現有經營模式,2009年4月,國美第一家“新活館”在北京中央電視塔店開張,隨后在上海、廣州、天津等地力推“新活館”;2009年12月,蘇寧宣布將以深圳作為起點,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國內一線市場進行連鎖布局,預計三年內在上述地區開設100家SUNING ELITE精品店。同時,我國超市、百貨等業態也在嘗試增加自采比例、推出自有品牌等形式轉變盈利模式。
九、聯華收購華聯,國有商企展開新一輪重組
2009年,國有商業企業的改制、重組事件頻頻上演。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聯華、華聯并購案終于有了定論。2009年6月,聯華超市公告稱,該公司以總代價約4.92億元人民幣收購華聯超市全部股權。
無獨有偶。2009年12月,重慶百貨公告稱,通過增發股份以39.5億元巨資全面收購重慶商社子公司新世紀百貨。按計劃,2010年3月31日前,新世紀百貨的資產將全部注入重慶百貨。
2009年3月,前任重組方亞奧數碼黯然退出南寧百貨。隨后,廣州東百企業集團躋身為南寧百貨的第三大股東。不過,11月3日,廣州東百卻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了公司866萬股股份,由此,廣州東百重組南寧百貨的可能性基本打消。
國企重組事件同樣在東北上演。2009年10月,大連市國資委與波司登等三家民營企業簽訂大商集團100%國有產權轉讓合同,大商集團國有產權全部退出。
十、承擔兩岸“探路先鋒” 中商聯組織“赴臺貿易投資促進團”
2009年6月30日,就在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對臺投資的第一天,應臺灣商業總會之邀,中國商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商聯)組織的“赴臺貿易投資促進團”啟程開始了為期10天的臺灣商貿考察之旅。
在赴臺考察前,中商聯已經初步擬定了在臺灣投資開發的五個領域:零售業、批發、餐飲業、各類生活服務項目以及老字號,很多合作項目很快在考察中確定了下來。
在兩岸的商貿合作中,中商聯和臺灣商業總會當之無愧地承擔起了“探路先鋒”的角色,為促進兩岸的經濟發展和商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