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連鎖業十大事件
■《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重拳整治渠道
1月19日,商務部公布了《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07年第1號),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辦法》的公布旨在規范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狀況,重在制度建設,從市場的管理機構及人員、管理制度、現場食品制作銷售的經營條件等直接關系食品安全的方面,提出了具體的管理要求。
點評:質量不合格食品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市場,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更傷害了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與權益。因此,加強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管理是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當務之急。
■《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為特許健身
2月6日,國務院令第485號公布了《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自5月1日起實行。該條例明確了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至少應當具備三方面的條件,并規定了特許人的信息披露制度、備案制度等。
點評: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特許經營體系已達2600多個,加盟連鎖店也已增至約20萬個。如果說20多年前,中國特許經營面臨的問題是怎樣導入的問題,那么現階段,中國特許經營的當務之急就是規范和提升。
■政府調控穩定食品價格
自5月起,原材料價格上漲產生的“蝴蝶效應”已在產業鏈下游環節引起連鎖反應。豬肉、雞蛋、奶制品、茶葉等價格也出現上漲,隨著全國范圍內的豬肉價格上漲到歷史新高,國際市場的食品價格也正朝著30年來最大年度增幅逼近。但在政府加強調控、企業大力配合的一致努力下,食品價格正逐步回歸正常。
點評:由于糧食、飼料價格上漲過快,市場豬肉供求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豬肉漲價等連鎖反應,國家有關部門、各級主管部門以及零售企業為穩定豬肉價格,確保市場供應采取了積極措施。
■大宗并購頻頻發生
2月27日,沃爾瑪正式對外宣布收購好又多35%股份,全部金額涉及10億美元,被譽為“中國零售業的第一大并購案”。 3月21日,華潤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協議,全數收購天津家世界連鎖超市有限公司股權,華潤集團超市業務躍升全國第一。 7月4日,可的便利和同屬大光明旗下的好德便利、光明便利等連鎖便利企業“合并同類項”,一躍成為國內第一連鎖便利企業。
點評:并購帶來了規模效益,也帶來了企業相融的難題。如何使并購不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實力的提升、優勢的鞏固、資源的整合,如何使并購發揮“1+1>2”的聚合效應,是所有并購企業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外資零售大鱷中國人事變局
隨著新總裁陳耀昌走馬上任,沃爾瑪中國區掀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層震蕩,沃爾瑪中國的組織架構再次調整。公司事務部副總裁李成杰這位沃爾瑪中國“元老級”高管,以及僅次于總裁之職的首席營運官于劍羿,都離開沃爾瑪。 而為百思買順利進入中國市場立下汗馬功勞的原百思買中國區主席兼總經理呂維民,也低調退居幕后。加拿大籍華人、原寶姿公司高級副總裁雷蒙德·楊(RedmondYeung)擔任百思買亞洲區總裁兼首席營運官。
點評:任何一次人事變動都意味著企業的戰略發展有所調整。隨著外資入華的大門逐步放開,沃爾瑪、百思買等外資零售巨頭也紛紛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及時適應最新形勢下的擴張政策,高層人事變動則是首要體現。
■家樂福“收權”難遏腐敗
當沃爾瑪開始向門店放權的時候,一向奉行“店長集權制”的家樂福,卻將“中國區總部—4個大區—7個區域—門店”調整為“中國區總部—4個大區—15個區域—門店”的四級管理架構,并且著手將門店權力收歸CCU(城市采購中心)。此舉本來的立意之一便是收權以防腐敗,但CCU一級的監控卻顯然沒有做到位:8月,8名CCU主管及肉類采購負責人因收受供貨商黑錢被警方抓捕。
點評:門店的集權和分權,采購的腐敗與監控,是所有零售企業頭疼的問題。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內部的管理,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規避體制所帶來的風險弊端,切莫讓企業內部的貪污腐敗把企業根基侵蝕。
■雅迪爾劍刺百安居
6月5日,雅迪爾公司工會出面向百安居上海總部討要欠款,與百安居的糾紛終于從幕后走向臺前。按照雅迪爾的說法,百安居從2007年春節以來,沒有向雅迪爾結一分錢貨款,累計拖欠雅迪爾貨款達1600萬元。自稱“忍無可忍”的雅迪爾公司總經理崔壽官終于對外公開百安居“巧立名目”拖欠供貨商貨款的六條罪狀。
點評:零供之間的關系,歷來是零售業所重點關注的話題。這次雅迪爾與百安居的糾紛,使百安居與供貨商之間早已不是秘密的對立格局露出了冰山一角,這個事件,讓眾多的零售企業驚出一身冷汗,如何處理好與供應商之間的矛盾,成了零售企業一道迫在眉睫的難題。
■外資服裝連鎖紛紛擠進中國
2月24日,西班牙時裝巨頭Inditex公司在上海南京西路的ZARA時裝品牌專賣店開張,ZARA在上海專賣店一天的銷售額高達80萬元,相當于80個中國服裝品牌日銷售額的總和;4月12日,另一家瑞典時裝零售巨頭H&M品牌專賣店正式在上海淮海路開業,據H&M宣稱,其單店營業額單日最高已經達到200萬元,相當于200個中國服裝品牌日銷售額的總和。
點評:ZARA和H&M是全球零售業界都在關注的兩家連鎖企業,它們近年來創造了神話般的銷售額和利潤率的增長記錄,在中國,它們同樣創造了奇跡。從此,對于中國服裝零售業界來說,將真正開始面對國際級的零售制造商業態(SPA)的競爭,這是商品管理技術、商品研發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高度融合的一種業態,它們已受到國內服裝企業的普遍高度重視。
■品牌專賣連鎖火爆異常
擁有百麗(Belle)、思加圖(Staccato)、真美詩(Joy&Peace)、天美意(Teenmix)等品牌連鎖店的百麗集團5月23日在港上市,短短3個多月,百麗的總市值已逼近800億元,一舉成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內地零售類上市公司。接著,全球最大鞋業代工企業寶成旗下的勝道體育用品連鎖面世,而國內幾大體育用品零售區域巨頭也聯合領跑體育用品市場。
點評:以百麗為代表的品牌廠商已不單純依靠傳統的超市、商場等銷售渠道,自建品牌專賣店促使他們更快、更穩地發展壯大。這幾家巨頭的崛起對業內形成了巨大沖擊,并引發了從各區域連鎖店到上游品牌制造商的多重波動。中國體育用品零售界在奧運到來前夕進入大店、大連鎖時代。
■連卡佛:重返中國市場再熱買手制
2006年年底,上海連卡佛加盟店退出;今年3、4月間,連卡佛加盟店先后撤出杭州和哈爾濱。但最近,連卡佛北京店又重新殺了回來,落戶于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其總裁吳宗恩上任后,宣布新入駐內地的連卡佛要全部自營。
點評:國內百貨業界一直采用類似“房東收租”型的經營模式,對商品的掌控力并不強;雖然有人羨慕國外百貨業的買手制,但連卡佛的退出讓他們失去了最后的興趣。不過,如今連卡佛又殺回來了,而且宣稱以前的失敗乃由于加盟店的操作不當,這無疑又吊起了百貨業內人士的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