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
一直以來,中國制造的成功邏輯,都是指臺灣制造業教父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營銷和研發是制造業“微笑”的拉動力。而近兩年來,由于營銷增長乏力,中國制造開始集體求諸于研發,“中國創造”是繼“中國制造”后最流行的口號。但對于習慣了模仿跟隨戰略的中國企業來說,研發嘗試很快被另一個制造業發展方向快速取代,這就是以注重企業修煉內功、提高自身解困能力的:“豐田式”精益生產。
[專家點評]:
齊二石(天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日本豐田管理模式,是正確的經營觀念和方法、日本化的工業工程和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三大板塊的有機結合。”
杰弗里·萊克(美國密歇根大學工業與運營管理工程系教授、“豐田模式”研究專家):“有些公司很早就開始了精益生產,但是他們卻常常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停了下來。因此最大的問題是堅持。要把精益作為企業管理的指導思想,不能隨著企業管理層和領導人的變化而變化。”
長尾理論
隨著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生產能力開始過剩,過度競爭的出現使“大頭市場”價值漸失。與之相反,“長尾理論”在新的商業運營環境中的潛力卻日益明顯。2007年,“長尾”商業模式嶄露頭角,使得經營者在進入網絡商品通路后,仍必須設法竭盡所能地延伸出虛擬的貨架空間,拉長營收和業務的尾巴,這樣才有可能保持業績的成長。
[專家點評]:
Steven Wheelwright(哈佛大學商學院前資深副院長):“長尾理論推動了一個時代。”
呂本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教授):“作為網絡經濟的最新進展,長尾理論體現了新經濟和舊經濟本質的差別。”
07事件回顧:
(1)Google最早發現了眾多博客作為長尾廣告平臺的價值;(2)H&M、ZARA作為全球服裝行業的代表,成為款多量小的長尾樣板。
海外上市
2007年以來,由于中國概念股在海外股市表現強勁,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熱潮再度升溫。而在眾多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熱中,民營企業直接在境外上市呈現出加速上升的趨勢。據統計,2008年計劃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普遍具備的特質明顯:在行業內具優勢地位、清晰的業務策略、品牌知名度、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合理的增長和盈利前景和優秀的公司管理層,尤為重要的是企業治理能力。
[專家點評]:
夏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未來應該放慢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節奏。中國企業在利用全球資本市場時要注意對投資者的選擇,要考慮能夠為企業的品牌、資源整合、技術專利等進一步打入國際市場帶來好處。同時,要考慮在不同市場的上市成本、上市效率和時間。”
曹輝寧(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為什么很多中國公司都愿意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上市?距離占主要決定因素。這個距離不僅是地域的距離,還有文化、心理語言、信息等方面的距離。”
07事件回顧:
(1)2007年4月,亞洲傳媒公司登陸東京證交所創業板市場,成為首家在日本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2)2007年5月,橡果國際在美國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電視購物公司;(3)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融資70億港元,并獲百倍資金認購,上市首日市值突破200億美元。
戰略轉型
2007年,包括招商銀行、中國電信、鳳凰衛視、南方報業集團、盛大網絡、UT斯達康、微軟、飛利浦、松下、柯達等全世界無數企業都在悄然進行著戰略轉型。不少管理專家對此表示,旨在戰略轉型的企業還需要通過流程與組織的再造,以及后續的企業文化改造來實現企業戰略轉型的最終目標。
[專家點評]:
劉紅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目前中國企業應向三方面進行戰略轉型:本土化向國際化轉型、人力成本管理向人力資本管理轉型,以及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型。”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我們現在的中國資本市場要清晰化,要有一個合理的定位。必須培育具有全球投資價值的,可以納入全球配置事業中的資產,還要開放。”
07事件回顧:
(1)2007年8月,中糧集團宣布將戰略重點轉向商業地產領域;(2)2007年4月,均瑤集團將主營戰略戰略調整為航運運輸和營銷服務,并表示將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兩大業務分拆上市;(3)2007年12月,中國人保投資15億元入股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成為保險資金進軍通信行業產權投資的第一筆。
“繼任者”計劃
隨著全球化競爭的日益深入、跨國公司本土化第一階段的完成,以及國內民營企業第二代接班人的嶄露頭角,IBM、德勤等全球性咨詢公司的調研報告紛紛預示,未來幾年中,領導力的缺失以及領導人才的培養將成為中外企業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
美國董事會領導力研究中心和美世德爾塔咨詢公司也在最新發表的一篇調查報告中指出,“只有約一半的公有及私有企業對首席執行官的繼任問題有詳細的計劃。”相比空降CEO所帶來的對企業固有經營制度和文化的風險,全球各大頂尖商學院的人力資源教授紛紛提醒企業,早日實施“指定接班人”計劃才是應對“繼任”問題的良策。
[專家點評]:
凱瑟琳·克萊恩(美國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對公司的長期經營來說,穩定和革新同等重要。在‘船體傾斜’的時候從外部引入首席執行官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因為其中涉及到的學習曲線將會空前的繁雜。”
宋煒(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高級顧問):“在新的市場條件下,跨國公司對于未來的高層領導者的素質要求的首要條件就是創新能力,這與第一代領導者的功能有了鮮明的差別;其次,第一代領導者主要是引入總部模式,而新一代的領導者則更要求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搭建新的公司體系。”
07事件回顧:
(1)財富第二代現象日益突出,包括楊惠妍、劉暢、鄭萊莉等女性接班人提前登場;(2)跨國公司的第一代中國區總裁們紛紛提前“退休”。包括惠普的孫振耀、微軟的陳永正、IBM的周偉火昆、Sun的余宏德、AMD的孫秀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