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急劇動蕩,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環境中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對我國的影響逐步顯現。擴大內需,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成為當務之急。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采取靈活謹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財稅、信貸、外貿、消費、投資等政策措施,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當前,社會各界齊心協力,為“擴內需,保增長”而勤奮工作,請看本報記者采訪的相關報道。
——編者
隨著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寒冬”氣息向全球彌散,中國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格外耐人尋味。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今年前三季GDP增長9.9%,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其中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同比下降8.9個百分點。由于金融海嘯正往實體經濟蔓延,外需持續減弱,出口減速之勢短期難以逆轉,這對高度依賴外部經濟的中國是一個挑戰。擴大內需,迫在眉睫。但面臨嚴峻的大環境,內需怎樣發力?落點與重心何在?政策上還有多少余地?
投資 ●保持合理強度,讓大家有活干,有錢掙
擴大內需包括兩大塊:增加投資和促進消費。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但中國目前還應更多關注投資,尤其是公共投資。近幾年,針對投資增長過快等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國家采取一系列宏調政策,投資與消費增幅差距不斷縮小,但這并不等于不要合理的投資規模。從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和我國發展階段看,投資仍應是保增長的重要動力。
前三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盡管維持較高水平,但主要依靠在建項目的投資增長,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長乏力,如紡織投資已回落至10年均值以下。工業生產增長放緩,企業利潤加速下滑,前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幅為19.4%,同比回落17.6%。長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經濟區域的投資與商貿活動降溫,企業新增信貸需求下降。因房地產等行業投資明顯趨緩,未來固定資產投資回落的壓力依然較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認為,投資的穩定增長,是保證經濟不出現大波動的關鍵因素之一。應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加快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抓緊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城鎮等基礎設施和民生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在優化結構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資強度,本身就體現了“有保有壓”的調控方向。
去年我國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40.9%,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投資可直接讓人們“有活干,有錢掙”,從根本上刺激內需。中國社科院世經所所長余永定指出,通過加大政府投資來擴大內需是可行的,但要避免新一輪盲目擴張和資源浪費。除了京滬高鐵、大城市地鐵、核電等,投資重心還應放在擴大消費和改善結構上,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的投資、關系民生的投資、服務業的投資,比如多建老人院、托兒所、醫院、學校、社區商業流通及便民設施等,這會增加消費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黃海提出,目前企業投資后勁不足,要給相關政策“松綁”,特別是對承載了絕大多數就業的中小企業,從信貸、財政上多支持,包括減稅,激發企業的投資活力。據測算,若將增值稅全面轉型等稅收措施累積,可帶動2000億—3000億元以上的資金規模,這些資金再借投資乘數效應,會強勁刺激需求。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今后應放寬對民營資本投資領域的限制,充分發揮民企拉動投資需求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