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二屆廣東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內銷)博覽會(簡稱“外博會”)在位于東莞市厚街鎮的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省長黃華華出席并宣布開幕,副省長萬慶良在開幕式上講話,省政協副主席徐尚武出席了開幕式,商務部商貿服務司王德生副司長致辭。據悉,開幕式上舉行了有168對參展商、采購商參加的現場采購簽約活動,簽約總金額達358億元。
外博會,出口轉內銷“直通車”
萬慶良指出,舉辦外博會是廣東省委、省政府為推動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和轉型升級的創新之舉。去年,廣東已經成功舉辦了首屆外博會,為廣大外資企業搭建起開拓內銷市場的新平臺。他指出,外博會有助于企業推廣產品形象、擴大內銷渠道,同時通過邀請國內外大型采購集團、經銷商、專業市場,實現快速拓展國內市場,從而推動外經貿戰略轉型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對外博會的定位,他表示廣東省委、省政府將努力把外博會打造成真正為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優質產品內銷的貿易平臺、廣東外商投資企業與國內流通企業對接的交流平臺、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展示產品形象的宣傳平臺,使外博會成為與廣交會、高交會相互錯位、優勢互補的重要展會品牌,把外博會辦成出口轉內銷的“直通車”,辦成擴大內需、推動戰略轉型的“助推器”。
首日現場簽約358億
外博會的開幕式上,舉行了東莞罕見的重大項目簽約儀式。通常情況下企業代表會登臺簽約,而在昨日的開幕式上,簽約卻是在臺下進行的———因為人數太多。共有168對參展商、采購商參加了現場的簽約儀式,簽約總金額達358億元。
外博會組委會宣布,簽約項目單數比首屆外博會增長5%,總金額增長為13.29%。
據悉,第二屆外博會為期四天(6月18日-21日),參展企業1058家,展位2351個,其中,共有217家企業獲得總計827個特裝展位,數量比上屆增加一倍。展區總共分為家電電子、服裝、鞋帽、玩具禮品、餐廚用品、家居飾品、日化用品、食品飲品等八大區域,參展產品十萬余種。
多數產品國內首次亮相
南都記者現場采訪發現,外博會的主體中,參展商大多為陌生面孔。他們多數表示,本次參展的產品都是在國內市場未曾亮相的,希望通過參展來打開內銷市場。而采購商方面,則大多是國內為大型超市如沃爾瑪、家樂福、吉之島、易初蓮花、歐亞、嘉榮等大眾較為熟知的商家。
大腕們對外博會顯然不敢輕視,沃爾瑪、家樂福、歐亞等都是高層帶隊。歐亞集團高層在外博會開幕式上發言表示,如果企業想去開拓東北市場,甚至東北亞市場,找他們是沒錯的。而沃爾瑪和家樂福都由中國區副總裁帶隊,分別開始自己的推廣之旅。家樂福在現場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吸引了眾多的新聞媒體。沃爾瑪中國區副總裁BarryFriedm an則跟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談起了生意。他表示,近期沃爾瑪在東莞將連開4個店,東莞將成為中國沃爾瑪門店最多的地級市。
記者觀察
來者不拒派VS謹慎挑剔派
有企業熱盼超市來洽談,有企業則瞄準高端市場,不愿與超市合作
渠道上的博弈,別說是剛剛入門的外銷企業,就是在內銷市場上浸淫已久的內銷企業都不敢怠慢。外博會首日,記者在現場走訪發現,雖然參展商都是以開拓內銷市場為參展目的,但在銷售渠道的選擇上,呈現態度鮮明的兩派:一派是明確表態希望大超市采購商上門洽談,通過進入超市,擴大品牌影響力;另外一派則不愿意與大超市合作,擔心價格被壓低,或者不考慮走大眾消費渠道。
“不進超市靠什么做品牌?”
貝家鞋業從2004年就已經啟動內銷,但6年過去,目前內銷份額僅占5%左右。這次參加外博會,他們一口氣要了10個攤位,成為外博會最大的“攤主”。展位處負責人告訴記者:“聽說沃爾瑪、家樂福、百佳等國內外品牌超市的采購商都會過來,我們非常希望與他們達成合作。”
該負責人分析,目前貝家鞋業已經跟沃爾瑪簽訂合作協議。“9月份出第一批貨,在沃爾瑪中國區的200多家店統一上架銷售。千色店、屈臣氏等也是我們的目標。這些店要的種類不多,但訂單量會很大。這兩三年的時間,我們要通過這種途徑,把內銷提高到20%-30%的比例。”
東莞錦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漢思表示,雖然進入超市的成本很高,有很多的博弈,但“你不進入超市,你又靠什么來做品牌呢?你通過超市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拒絕超市怕被“欺壓”
而廣州一家做潔面皂的企業,態度則截然相反。這家企業的老板告訴記者,他們做了10多年潔面皂,一直都做出口,現在想開拓內銷,但一定不會選擇與大超市合作。超市的價格壓得很低,而且市場推廣、進場費等,工作太復雜。“未來的市場一定是越來越細分的。我們專注于做生產環節,希望可以找到有實力的經銷商,讓他們去做好市場一塊。”
金進鞋業銷售經理也告訴記者,他們也不會跟超市合作。因為超市是大眾化消費,不適合高端鞋。之前做出口,價格都比較高,國內市場未必能夠接受,而他們也不愿意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進軍內銷,這樣不利于品牌的發展。他們表示將選擇大百貨賣場專柜,“這樣才能保證品牌的發展和高檔鞋價格的穩定”。
老外看會
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華南區總裁董仕帆:
我們的目標:近水得月
這次外博會,家樂福派出了“最豪華陣容”,由其中國區副總裁、華南區總裁董仕帆(StephaneD eutsch)率領中國區8個城市的采購總監抵達外博會“尋寶”,帶來50多名“精銳買手”。他們將自己的目標形容為“近水得月”。
董仕帆雖然有個中文名字,但其實是地地道道的老外。他是怎么看待這屆外博會的呢?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了他的看法。
南都:你來外博會的目的是什么?
董仕帆:我參加過很多采購展會,但外博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外博會的參展商原先都是做外銷的,這些供出口的產品生產標準要求較高,品質好,款式設計較為獨特、新穎。我們參加外博會采購,就是沖著要去發現新鮮的、能夠讓消費者有興奮感的新品,從而去調整、適應門店的銷售。
南都:這次你重點關注的產品有哪些?
董仕帆:主要有家電電子、服裝、鞋帽、玩具禮品、家居飾品、日化用品等高質量消費品。2009年家樂福中國在廣東省采購的商品金額達到55億,全部銷往家樂福在中國境內的158家門店,在廣東省采購金額最大的產品是通訊電子及紡織品。本屆外博會剛開幕,目前很多產品我還沒關注到,但來參展的玩具類產品我們非常看好,除了造型、顏色等都很特別之外,產品質量安全也有保證,因此我們會重點關注。
南都:你對本屆外博會印象如何?
董仕帆:“外博會”將最優秀的出口生產商和國內渠道商集合到一起,為企業理清思路、打開銷路;而家樂福也在這里發掘了水平高、創意新、質量好的外銷產品,通過全國門店推動其國內銷路。我想,參展商和采購商可以達成雙贏。
論壇
內外有別 企 業“吃”得消嗎
“新時期外企拓展內需市場 高峰論壇”舉行
“未來相當長時間將是我國內銷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外資企業不應該錯過。”昨天下午舉行的第二屆外博會“新時期外企拓展內需市場高峰論壇”上,商務部商貿服務司副司長王德生向在場的500多位外資企業人士說道。
論壇云集了來自政界、商界、學界的精英。這正切合了廣東外資企業的需要,他們想做內銷,卻擔心遇到或已經遇到不少難題,亟需得到“高人”們的指點。南方都市報記者發現,企業最關心的就是內銷的渠道問題。
企業不應錯過內銷黃金期
論壇由外博會組委會主辦,南方都市報協辦。國家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副司長王德生、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廳長梁耀文出席了論壇并致辭,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副廳長吳軍、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助理滕盛萍、廣東省外商投資促進局局長宋曉軍、東莞市副市長江凌、東莞市政府副秘書長郭惠良、東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黃冠球等領導出席了論壇。
“由于出口與內銷在經營理念、營銷體系、政策便利、營銷渠道、通關補稅等有所不同,內銷也有很多困難,有些企業只把內銷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被動、權宜之計。理念的轉變應該是前提,企業應當認識到在后危機時代,內外并舉將是長遠的選擇。”國家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副司長王德生說,世界經濟危機復蘇的過程仍存在變數。即使復蘇了,金融危機也已改變發達國家過度消費的習慣,因此外需市場能否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很難預料。
與此同時,中國啟動了內需戰略。“未來相當長時間將是我國內銷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外資企業不應該錯過。”王德生說。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則判斷認為,外資企業轉內銷是在新形勢下的一個全新課題,“中國的內銷時代已悄然來臨。”
內銷有短板企業“水土不服”
對于做慣了外銷的外資企業而言,其實他們并不懷疑內銷市場的巨大潛力。“你13億人的生意不做,漂洋過海去做外銷生意?”在對話環節,東莞錦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漢思直言他對內銷市場的未來前景很看好,但也有苦楚:“比如說做外銷是給多少錢,做多少貨,但做內銷是要不買斷的。你的商品賣不出去,超市是有權下架的,一個產品可能就要虧損到100萬、200萬。”
袁漢思還提到渠道問題。他的面前坐著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武漢中百連鎖倉儲超市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軍、沃爾瑪中國區副總裁Barry Friedm an,他們都是來自渠道方的精英。袁漢思有點慎重,卻又不吐不快:“其實我們跟渠道商,既是合作伙伴,又有一定的對立關系。”他的坦率贏得了現場聽眾的熱烈掌聲。臺下馬上有聽眾發言響應,稱自己對內銷渠道也很不適應,渠道商不按合同結款、收高額進場費等情況,讓企業界很頭痛。
國家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副司長王德生表示,企業轉內銷過程中遇到的政策障礙正在逐步解決,“外銷量大,回款快,交易模式簡單,而內銷主要依靠自建渠道或借助別人的渠道,回款慢,結算方式復雜,這是內銷的短板。此外,轉做內銷少了部分退稅,加上商標、標簽、質量認證等開支,企業的成本會加大。而且針對國內市場,企業還要對產品的設計、營銷重新定位,也會加大風險和不確定性。企業需要優勢互補,合作克服這些短板。”
嘉賓觀點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
內銷就像
自己養孩子
面對企業界人士透露出來的些許惶恐和抱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內銷就像自己養孩子,他總有一歲、兩歲、三歲,很多年不成熟的時候。外銷就像領養孩子,一開始就18歲了,很成熟。但我們知道,自己養的孩子跑不掉,他永遠是會愛你的,領的孩子是不一樣的。”這個觀點得到在場許多人的認同,并成為全場被引用最多的話。
他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發生一個重大的變化,以前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而未來將依靠擴大內需。他認為這對企業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而在嗅覺的敏銳度上,外資企業顯然已經占了先機。“我觀察發現,現在來中國投資的外資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比如說美國、日本來華的外資有60%是市場驅動型,面向國內市場的。而改革開放前30年,他們看重的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只做外銷而沒有內銷。”
他還特別關心最近發生的富士康事件以及背后的喻義。“我希望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責任變成我們下一步的重要內容,也希望外資企業能夠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現在沒餓過肚子的新生代,僅僅給碗飯吃是不夠的,尤其是80后、90后。如果還是過去的舊企業、舊模式,未來不會走得很遠。”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胡舒立:
內銷市場不完美
但應理解
在傳媒界廣受尊敬的胡舒立女士,昨日也成為論壇的主講嘉賓。她一到會場,立刻就去外博會的現場走了一圈,而這種體驗也讓她很有感慨。她對外博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同時也表達出對珠三角未來經濟發展的擔憂。
“珠三角是中國第一個‘世界工廠’,東莞是中國改革開放一個精彩的縮影。現在政策和機制的優勢正在消失。富士康的加薪引發一輪沖擊波,使珠三角必須進行一次洗牌。”胡舒立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企業有三種選擇:一種是見好就收,這并不是一種恥辱的失敗;二是轉移工廠;三則是產業升級。
“大家覺得做國際市場比較容易,契約容易遵守,有訂單就可以做,沒有內銷市場那些灰色地帶,不用偷雞摸狗。但我們應該理解國內市場,它是一個有著很大需求,同時也很殘缺、不完美的市場。”她建議外資企業重視內銷市場,也建議珠三角政府在產業升級、城市品牌推廣、城市化方面加大力度。
>>>本網相關專題:第二屆廣東外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