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欽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資產被查封,銀監會參與摸查“新恒基系”及黃光裕所控“鵬潤系”的整體銀行貸款和負債
39歲的黃俊欽正面臨一項針對其早年貸款的官方調查;這項調查,也涉及他名氣更大、財富更豐的弟弟,37歲的黃光裕。
今年國慶假期后,這對廣東潮陽籍商人剛剛登上最新排出的“中國百富榜”,分列第二名及第20名,個人資產分別達200億元和65億元。在2004年和2005年,現年37歲的黃光裕更一度是榜上的“中國首富”。
就在國慶前不久,公安部啟動了對黃俊欽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調查,查封其全部資產;曾先后效力于黃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層于星旺等人被逮捕。
早前,銀監會也參與了相關摸查;摸查目標,是“新恒基系”及黃光裕所控“鵬潤系”的整體銀行貸款和負債。包括黃氏兄弟在內的29人以及“兩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單。
初步官方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13億元的問題貸款在鵬潤和新恒基之間密切流動,最終流向境外,形跡可疑。這些資金既構成了上世紀90年代黃俊欽兄弟創業期的“第一桶金”,在2000年之后也繼續支撐其擴張。
這次立案調查的由頭,與九年前發生的一起貸款案直接相關。貸款行是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北京分行。就在今年國慶前夕,原北京中行行長、中國銀行董事牛忠光被逮捕,黃俊欽本人也一度進入公安部監控范圍。
“偷梁換柱”案
黃俊欽兄弟在20年前共同創立了國美電器。1993年二人“分家”后,哥哥轉向房地產業,建立了“新恒基系”,在京城及東北擁有數棟著名的大廈;弟弟則獨自經營“鵬潤系”,國美電器、鵬潤地產構成其主要資產。
如今,國美電器專賣店已遍布中國100多座城市,數量接近600家;鵬潤地產也在各地頻頻圈地,并已在北京開發了多處大型住宅區。
多年來,對黃俊欽兄弟巨額財富的來源向來不乏質疑。此次官方調查顯示,民營的“新恒基系”和“鵬潤系”在創業階段,涉嫌以違法或嚴重違規方式,獲得北京中行的信貸支持。
目前可知的較早一筆問題貸款,由北京中行在1997年6月貸出,當年共貸出1.6億元人民幣及1027萬美元。貸款人名義是北京靜安物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靜安公司),實則由黃俊欽操控。
靜安公司由外資身份的靜安物業(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靜安控股)和北京一家國企持有,外資持股六成,公司擁有北京市北三環東路靜安中心地塊。1995年前后,京城房地產景氣不佳,靜安地塊無力動工,外方股東有意轉手。
約在1994年,實際由黃俊欽私人所有的北京新恒基房地產開發總公司(下稱新恒基),掛靠在了北京首都創業集團名下,性質為集體所有制企業。
1995年,黃俊欽等人以首創集團下屬新恒基公司名義,與靜安控股董事長鄧南威接觸,有意接盤靜安控股全部股份。為維持該項目的“合資性質”,交易改由境外注冊的香港捷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香港捷成)接盤。當年6月,雙方簽約,鄧南威與另一名股東梁湖南,將靜安控股100%股權轉讓香港捷成,作價1800余萬美元。捷成為黃俊欽的私人公司。
屆時,黃俊欽及新恒基手頭并無資金,僅承諾先進場施工,自找建設資金。雙方約定在靜安中心大廈建成后,黃俊欽以相應樓宇面積折抵股價款,屆時方予辦理靜安控股的股權過戶。
1995年下半年,靜安中心破土動工,但資金很快告急,黃俊欽等人開始尋求銀行貸款。1997年,黃俊欽和于星旺等人偽造靜安公司執照、董事會決議及法定代表人鄧南威的簽名,以靜安公司名義向北京中行貸款,當年貸款五筆,總計折合人民幣2億余元。貸款安排人,正是時任北京中行行長的牛忠光。
上述貸款主要轉入香港捷成賬戶,后者再以投資款名義注入靜安公司,另有一部分轉入私人賬戶;直到1998年底,靜安公司實際大股東鄧南威、梁湖南二人方才知曉。令兩位股東氣憤的是,銀行在此涉嫌騙貸案中,在發放貸款前必須核對借貸人的一切原始證照,“而且中行明明知道我們才是靜安公司的所有者。”梁湖南對《財經》說。在他們看來,上述貸款發放絕非銀行工作人員的疏忽,而是北京中行與黃俊欽等人的共謀。
自1998年底起,這兩名加拿大籍華人屢屢上告;翌年,同樣在北京中行內部人員協助下,黃俊欽等人將上述幾筆貸款的借貸人變更為新恒基。
大力給予方便的銀行內部人士正是當時的中行北京分行行長牛忠光。
勾兌中行
現年62歲的牛忠光已退休,歷任北京中行信貸處處長、行長,中國銀行總行董事,并曾于1999年負責籌辦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牛忠光在金融界浸淫40年,人脈熟稔,頗有神通。
黃俊欽是通過北京女商人雷瑛與牛忠光結識的。現年45歲的雷瑛在北京開有多家公司,與牛忠光過從甚密,后者對雷瑛的生意頻頻關照,這在北京中行內部是公開的秘密。今年國慶前夕,雷瑛與牛忠光相繼被捕。
1998年初,靜安中心尚未竣工,黃俊欽等人故伎重演,再次采取篡改靜安公司營業執照中法定代表人的手段,偽造“預售契約”,將在建中的靜安中心首層、二層共計2237平方米的樓面,贈予雷瑛全資持有的香港中怡集團有限公司。
隨后,雷瑛以中怡集團名義,將上述兩層樓面作價1.17億元租賃給北京中行,租期50年,用作北京中行靜安支行的營業場地。這一昂貴的租價,相當于每平方米5萬余元,甚至高出當時樓價數倍。盡管靜安中心遠未竣工,但雙方租期卻始自1998年,北京中行分數筆將1.17億元租金悉數付給中怡。事實上,中行靜安支行遲至2003年才搬進靜安中心辦公。
1999年下半年,靜安中心落成,但黃俊欽遲遲不按約定向外方股東交付樓面。盡管靜安公司股權因此不能交割,但黃俊欽事實上控制了這家公司,宛如主人身份主持樓宇的租售業務。
直至2005年末,黃俊欽才向鄧南威、梁湖南兩位股東支付1500萬美元,將靜安控股股權過戶至自己名下。
另一方面,新恒基在開發靜安中心時對北京中行欠下的近億元貸款,也遲遲不曾歸還。與此同時,黃俊欽兄弟利用與牛忠光等人的關系,以不同公司名義繼續向這家銀行貸款。在1997年-2001年間,上述貸款總額接近10億元,其中4億余元一直不曾還本付息。
相比哥哥,黃光裕與北京中行另有一番淵源。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尚不足30歲的黃光裕結識了北京中行年輕女職員杜鵑。杜鵑約在1999年前后辭職,之后為黃光裕打理在香港的業務,長期擔任上市公司國美電器(香港交易所代碼:0493)執行董事。
杜鵑在1999年前后嫁給了黃光裕,自此與丈夫共同進退。
貸款去向
即便在1998年牛忠光調離北京分行之后,黃光裕名下的地產項目鵬潤家園,也在北京分行獲得逾3億元的按揭貸款。
經營電器起家的黃光裕約在1996年前后涉足房地產,成立北京鵬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在京城開發的第一個樓盤是鵬潤家園。該項目于1997年動工,資金緊缺,黃光裕一度欲將手中十余家國美電器連鎖店盡數出手,以投入鵬潤家園開發,但最終無果。
1999年,鵬潤家園首期竣工發售,因戶型設計偏大而銷售緩慢,嚴重影響資金回籠投入后續開發。為此,黃光裕與北京中行內部人員謀定,以挪借來的大批身份證辦理虛假個人按揭貸款,從北京中行貸出3億余元。同時,黃將鵬潤家園部分后續工程轉手某合作者開發經營,由后者負責償還虛假個人按揭。之前貸出的3億余元現金,則由黃光裕轉做他用。
當年參與貸款者,包括時任北京分行副行長李寶光、零售業務處副處長徐維聯。如今,徐維聯已因卷入對北京森豪公寓的虛假房貸案,于今年7月在京受審。此案尚未宣判。
時至2001年,同樣在北京中行內部人的安排下,一家擔保公司連續從北京中行獲取汽車貸款。至2004年,三年間累積車貸金額高達4億元。參與調查者稱,這家擔保公司事實上由黃光裕控制,“從北京中行歷年對黃俊欽兄弟的貸款也可以看出,兄弟二人從來都是假借其他公司的名義從北京中行貸款。”
與鵬潤家園當年制造虛假房貸相似,以車貸名義借出的4億元現金被迅速轉移。之后不久,作為貸款主體的擔保公司則被轉予他人,但事后的調查表明,接盤人對擔保公司4億元車貸的或有債務毫不知情。目前,其中2億元到期車貸已經償還,另有2億元尚未到期,仍然掛在北京中行貸款科目下。
黃俊欽、黃光裕兄弟早年創業期間向北京中行的違規貸款,和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億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虛假房貸和車貸,總計達到13億元。這些貸款構成如今北京中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資金的最終去向至今尚未調查清楚。
參與調查者指出,對上述13億元資金去向的調查難度頗大。因為貸款大多以看似不相關的公司名義貸出,貸款用途大多含混,其中更有大筆的無抵押貸款。這些貸款在“鵬潤系”和“新恒基系”的龐大網絡中頻繁調轉,“光是一個鵬潤,就開立了上百個賬戶,查賬就像走迷宮。”
初步調查顯示,有部分資金被打入眾多證券賬戶,更多的資金被轉出境外。“如果不進行立案調查,而是單純查賬,可能這些貸款的主體都和黃俊欽兄弟的公司無關,最終無法追究他們的責任。”知情人稱,“但北京中行的某些人自然心知肚明,這些貸款的真正使用人就是黃俊欽兄弟。”
直到2004年中國銀行啟動股份制改造,開始大量剝離不良貸款時,北京中行才開始落實上述問題貸款的真實債務主體。
轉移債務包
2004年6月,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一齊參與了由央行及財政部主持的競標,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以賬面資產50%的名義價格,競得中國銀行、建設銀行(601939,股吧)總計2787億元不良貸款。
此前,在北京中行的不良資產剝離中,將黃俊欽兄弟歷年來以其他公司名義貸出的部分貸款,明確至鵬潤和“新恒基系”公司的名下,列為可疑類資產。這部分貸款總計4億余元,隨中國銀行的整個不良資產包出售給信達,以賬面資產23%計價。
2005年,信達曾將上述4億余元不良貸款單獨打包出售。四家競標者中,有兩家公司與黃俊欽兄弟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