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二字,就像是披在奢侈品行業身上的一件隱形斗篷。它們的客戶隱姓埋名,對媒體欲蓋彌彰,甚至對于任何涉及商業運作的話題都不愿多談。但是,世間沒有不透風的墻,在這個古老神秘的圈子中,依舊存在著某些恒久不變的法則,它們是奢侈品牌經久不衰,生生不息的無上信條。
法則一:尋根
“一個奢侈品牌要想前進,首先應該回頭看過去。”澳大利亞墨爾本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Mark Ritson,在出席中歐商學院頂級品牌高峰論壇時這樣說。他認為,奢侈品牌最大的財富是它們的根,這是對歷史的沿襲。但是這個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Mark說:“雖然很多奢侈品牌都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但是對奢侈品管理的研究二十年前才剛剛開始。”
最開始,一些倫敦的小公司開始為品牌進行價值評估,后來陸續發展到學術機構和調研機構的參與。如今,著名的Interbrand咨詢公司每年都會評出全球最佳品牌100強。簡單來說,品牌的建設無不包括品牌資產、差異化,客戶聯想、無形資產,品牌知名度等等。但實際上,這些并不適用于奢侈品牌。“奢侈品就像是一團燃燒的火焰,將自己的名字“烙”在每一件產品上,才是奢侈品牌真正的意義。”Mark說。
法則二:理解品牌的DNA
記住一個奢侈品牌的根,還意味著你需要理解品牌的DNA。為什么要關心奢侈品的DNA?Mark說:“如今大部分奢侈品牌都被大財團所掌控,每一個集團下面都有幾十個奢侈品牌,如果集團想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就必須了解每一個品牌的DNA。因為適用于一個品牌的戰略,絕對不適用于另外一個品牌。DNA決定了你的行為方式,我們觀察成功的奢侈品牌,會發現每個決策、每個行動都反映了它的DNA。它不僅反應在廣告,而且反應在每一步,反應了對總裁、創意總監的選擇。”
奢侈品賣的不是產品是夢想,而這個夢想的來源則是品牌的DNA。1947年的一天,巴黎的街頭有一個女孩穿了一條優雅且顏色絢麗的裙子,周圍的中老年婦女看到后非常生氣,她們無法接受在困難的時期,怎么還有女人敢穿這么漂亮的衣服?于是她們把女孩的裙子扯了下來。這個充滿爭議的品牌就是迪奧(Dior)。如果把這個事件放在十年之后,或許也就沒有現在的迪奧了。
Mark認為,奢侈品牌創始人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他說:“奢侈品牌不能光知道做生意,他們需要把員工帶到創始人、工匠和藝術家那里,和他們溝通。有的時候我們知道企業的管理者是誰,但卻不知道創始人是誰。最重要的是創始人,他的DNA會反應在他打造的品牌中。比如可可·香奈兒,她的興趣、愛好、個性,甚至家里的花園種花的品種和顏色,都反應在她創造的品牌當中。”
更重要的是,DNA不僅是奢侈品牌的靈魂,更是脊梁。Mark說:“如果你按照消費者的去做,品牌可能要遭遇厄運了。雖然你要傾聽客戶的心聲,但是有一個方面絕對不能聽客戶的意見,那就是絕對不能問客戶說你希望品牌變成什么樣子?我們要謙卑的為客戶服務,但不能謙卑的問客戶希望我們變成什么樣子。”
法則三:超越LOGO
LOGO算得上是奢侈品牌最大的財富之一。看到橙色,你會想到愛馬仕,看到青藍色,你會想到蒂芙尼,看到盾牌,你會想到香檳王(Dom P rignon)。一個成功的LOGO,勝過上萬次的廣告宣傳。“怎樣能說服美麗的25歲上海女孩買我的商品呢?施展魔法。”Mark說。
上世紀90年代末,Marc Jacob為路易威登設計的以隨性手法涂寫LV全名的涂鴉包(Graffiti bag), 以及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設計的“三彩包(Murakami bag)”,既加入了新鮮的東西,又保留了老的傳統;既包含了瞬間的感受,又代表了永恒的價值。時至今日,已成為奢侈品標志改造的經典案例。
法則四:重生不代表重新定位
Mark說:“奢侈品牌一不小心就會睡著,如果一個300、400年歷史的品牌,說必須和過去一模一樣,那就完了。品牌要想保持今天的清新感,就要與時俱進。”
但是,重煥新生并不代表著重新定位。品牌的新生,代表的還是原來的品牌,如何讓爺爺奶奶那輩兒喜歡的東西,被今天的一代接受呢?Mark認為,保持品牌的一致性至關重要。在他看來,奢侈品最大的悖論就是需要不斷的變革才可以忠于原本的DNA。他承認:“奢侈品牌要想在幾百年時間內保持一致性很難,因為設計師不斷在換,想法也五花八門,因此時間是一大挑戰。”
但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控制性的創造。過去的奢侈品管理是創始人模式,也就是管理者和創造者是同一個人,比如喬治·阿瑪尼,都76歲的高齡還在打造自己的品牌,決定每一季用什么樣的設計。而現在流行的模式是合伙人模式,管理者和創造者分開。Mark說:“目前很多奢侈品牌都采用合伙人模式,有一個總裁,總裁選聘他的創意總監。創意總監是最有發言權的,比如Karl Lagerfeld,香奈兒的事兒都是他說了算。”
實際上,合伙人模式成功的關鍵,還在于管理者是否懂得適時的閉嘴。Burberry的總裁Angela Ahrendts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她很少過問創意總監Christopher Bailey的工作,而且也從不參與Burberry設計方面的討論。她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上。事實證明,這種“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理念,成就了如今Burberry價值20億美元,全球第五大奢侈品牌的時尚帝國。
法則五:排他性
Mark說:“今天讀MBA的學生,學的就是怎樣用最簡單的話說明白最復雜的事情。真正的奢侈品牌管理者,要學會傾聽,學會閉嘴,讓設計師和藝術家侃侃而談,而不是你在說。顯然,杰克·韋爾奇的管理思路在奢侈品行業是行不通的。”
Mark認為,奢侈品行業另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排他性。“很多人都認為奢侈品是給最有錢人準備的,實際上,一個女孩花了9個月的工資去買一款手袋,對奢侈品牌來說,她也是客戶。奢侈品牌的排他性,是要排斥大部分人,不讓他們買這個東西。”Mark說。
幾年前,當時還擔任美國服裝品牌GAP首席執行官的Paul Pressler就曾提出:“上至富豪、下至平民百姓,讓GAP成為一個全民都可以接受的品牌。”然而,這種“大撒網”式的品牌定位幾乎毀掉了GAP,同時也斷送了Pressler在GAP的前程。直到今天,年輕化的GAP才算恢復了些許元氣。
相比之下,美國另一大服裝品牌Abercrombie & Fitch,則更像是一個正面教材。在它的CEO Mike Jeffries看來,A &F賺的就是學校里面那些酷孩子的錢。
當然,Mark也承認:“盡管美國品牌可能占據了頭100個重要品牌當中的大部分,但頭10名不是它們,這就是極端奢侈品的排他性。”
法則六:無招勝有招
《笑傲江湖》中曾有一位絕世高人這樣說過:“世上最厲害的招數就是沒有招數,無招勝有招。”而這恰恰是奢侈品行業最本質的法則。
被稱為香檳界“勞斯萊斯”的KRUG,將一款復古版的香檳,顛倒了生產和面市的年份,著實在香檳界造成了不小的轟動。香檳王(Dom P rignon)也曾請知名設計師打造了一款充滿塑料質感的鮮綠色香檳。去年F1掌門人伯尼·埃克萊斯頓遭劫,佩戴的宇舶表被搶,右眼也被打成了熊貓,沒想到宇舶表突發奇想,把它作成了一張平面廣告,還起了個雷人的標語:“看看人們為了一塊宇舶表都做了什么!”
Mark說:“奢侈品行業唯一的原則就是沒有原則,任何規則和分類都是可以打破的。奢侈品牌就是要不斷地打破常規,讓別人去遵守新的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