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一個區就聚集了246個專業市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等資源,還帶來了大量的交通和治安問題,其納稅額甚至不如一家五星級酒店。這也是廣州面臨的一道難題。為何廣州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怎樣才會有實效?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表示,專業市場是廣州城市經濟的一大特色,是快速工業化的產物,雖然專業市場本身沒有帶來多大稅收,但讓經濟充滿活力,打通了批發零售、物流、酒店、設計等產業鏈,提升了廣州的影響力。 議困局 專業市場自發形成帶來頑疾 荔灣專業市場發展面臨的難題,也是整個廣州的課題。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專業市場的數量仍有上千家,在越秀、海珠、天河等中心城區同樣遍地開花,交通擁堵、治安等頑疾同樣難解決。 “交通太亂了,很堵,走路更要小心!”有住在中大布匹市場附近小區的網友訴苦說,原先市場還沒擴散開來,周圍環境還是比較好的,現在是一團糟,人也很雜亂。“希望市場可以搬走。” 王先慶表示,專業市場是廣州城市經濟的一大特色,是快速工業化的產物,北京、上海、天津都沒有這樣的歷史和條件。廣東是世界工廠之一,無論是原輔材料,還是產品銷售,主要都以廣州為中心,由于供需兩頭無法對接,因此就逐漸產生了作為中間樞紐的專業市場,這也成為整合珠三角產業上下游的關鍵環節。 “專業市場對廣州的作用很大。”他說,盡管專業市場本身沒有帶來多大稅收,但讓經濟充滿活力,打通了批發零售、物流、酒店、設計等產業鏈,提升了廣州的影響力。廣州與珠三角乃至世界的聯系,很大程度就靠專業市場。 據悉,從空間布局上看,目前廣州市有高達54%的市場集中在內層圈(即三大老城區),40%的市場位于中層圈,僅6%的市場位于外層圈。老城區由于歷史原因致使交通擁擠、用地緊張,從而導致物流與商流矛盾突出,為人詬病。 王先慶說,廣州絕大部分的專業市場都是自發盲目形成的,由政府規劃、主導投資和參與建設的少之又少,大多檔次較低,形象也不佳,在交通、治安、消防、稅收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甚至還是臨時建筑,如一德路的干貨和玩具、十三行的服裝市場等。出現問題的原因在于,政府預計性太差,沒有作出長遠規劃。而投資商也急功近利,只想自身利益,初期沒有想到整個市場日后的整體發展。例如,一個白馬市場就輻射出了一馬等多個市場,“萬馬奔騰”,政府規劃在此是缺失、滯后的。 他認為,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專業市場其實是可圈可點的一大基礎,其轉型升級是持續不斷的過程,伴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等展開。專業市場的人氣和商氣是經過長時間積累形成的,政府要負起責任來,不能一搬了之。 論阻力 “商家有錢賺哪想轉型” 早在2008年,廣州市政府就針對專業批發市場改造提出了“內層圈搬走一批,中層圈改造一批,外層圈新建一批”的升級策略,并推動“現金、現貨、現場”(“三現”)的傳統交易向展貿型現代交易市場轉型。 但是,至今一直“雷聲大雨點小”。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的背后,存在什么阻力?為什么一直推不動? “現在商戶有錢賺,場主有租收,各自做生意,都不管其它的了,哪會想著轉型升級。這是老大難的問題。”28日荔灣區相關人士道出難處。 他說,專業市場長期形成的“三現”習慣很難改變,轉型升級肯定要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場主、商戶要多付出成本,買家也不愿意配合。比如,改為展貿,場主要多投資并壓減商鋪;統一物流商戶成本也可能增加。單憑一區之力也較難推進。 作為廣州市專業市場轉型升級試驗區之一的荔灣,將以華林玉器城、清平藥材市場為試點,推進專業市場轉型升級試驗區工作。但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思路和做法,一切還在探索之中。 據了解,站西鞋城有些老板也愿意升級,但僅停留在硬件方面,而非從功能、布局等方面全面調整。廣州有投資商也反映,在轉型中也碰到諸多困難,如土地資源稀缺,舊城留給專業市場升級的空間有限,有的產品很難通過展貿或電子商務交易。 王先慶認為,首先,一個市場形成并不容易,這不是政府一個命令、規劃,就可以轉型升級的。其次,市場背后有不同主體和利益關系,軍隊、央企、國企、私企,非常復雜,不會簡單聽從政府的調整。第三,專業市場的發展與集聚,是工業化城市化的需要,人為過度拔苗助長,效果不會好。第四,政府對專業市場的認識和理解不夠,能否真正推動,取決與政府力度大不大,方式對不對,時機準不準。 他說,像黃沙水產市場,五六年前就曾說搬遷,但政府、企業等主體之間溝通不夠,錯過了一些機會,現在市場愈發成熟,有一大批商家依賴市場謀生發財,這時轉型升級更困難了,已經過了搬遷的最佳時機。 找出路 讓市場精品化、品牌化 那么,專業市場轉型升級這步棋究竟該怎么走?“廣州打造國際商貿中心,離不開越秀、荔灣、海珠等老城區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在此可探索不同模式和道路。”王先慶認為,轉型升級無非幾種路徑,包括就地轉型轉營、商流物流分離升級、搬遷,目前主流是后面兩種。 其中,有兩個關系要處理好。第一,處理好專業市場生命力、價值與現實的矛盾,政府抱怨沒稅收,實際上是因為經濟融合度不夠高,沒有把專業市場相關的產業鏈打造起來。第二,專業市場讓人愛恨交加,怎樣保護好知名品牌,又盡量降低負面效應?要淘汰粗放、占用資源、落后、不規范的市場,讓專業市場朝精品化、品牌化發展。 在他看來,專業市場升級改造已不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廣州整體經濟產業的轉型,政府、協會和企業要形成合力,一起推動。 “現在暫時沒有好的經驗學習,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荔灣區相關人士表示,該區主要是減量提質,引導相對低端、雜亂的市場轉型,同時做大做強知名市場,盡量減少“三現”交易,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社會問題。他說,隨著“三舊”改造推進,有的地方要拆遷重建,規劃不符合條件的也要改造,預計老城區專業市場的數量會逐漸減少。 “長期下去不是辦法,政府要下定決心,不要隨意拍腦袋。”黃華軍也持類似觀點:如果能夠通過改造,市場實現“商流”與“物流”分離,將配送、倉儲等功能轉到廣州外圈層,而市區市場主要是展貿功能,將較好解決這一問題。 他呼吁,首先政府做好規劃,通過政策優惠等引導,將物流等環節遷到外圍,中心城區保留展貿、研發、設計等環節。另外,一個巴掌拍不響,商戶也要有長遠眼光,積極配合才行。 “批發市場行業本身散亂,集中度不高,很難管理。政府要扶持、引導個體化轉為企業,在稅費減免、貸款等方面做好服務;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大企業,便于管理。總之,關鍵政府要讓利、引導。”黃華軍認為,通過這些手段進一步培養擦亮廣州商貿品牌、樹立廣州價格,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將有助于廣州打造國際商貿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