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做到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打造全國高水平、高品質社會事業發展示范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進步。
(一)優先發展教育。
——優化基礎教育結構。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辦學資源,逐步解決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由地方財政統籌考慮,逐步實現普及學前到高中階段教育。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率先實現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推進校企合作,建設集約化職業教育培訓基地,面向更大區域配置職業技術教育資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顯著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
——以新的思維和機制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上水平。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放寬與境外機構合作辦學權限,鼓勵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的智力引進和人才培養合作,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加大對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支持力度,到2020年,重點引進3-5所國外知名大學到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建成1-2所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高水平大學。
——爭創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制定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率先探索多種形式的辦學模式和運作方式。改革應試教育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試驗,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尋符合人類文明成果傳承規律的教育方式。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推進高等學校治理模式改革。積極探索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
——提高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精神衛生、職業衛生等公共衛生機構建設。加強重大疾病防控、醫療救治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大力發展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國家衛生鎮。到2012年,率先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統籌規劃和使用大型醫療設備、檢驗儀器,啟動門急診病歷“一本通”和醫療機構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考慮實際服務人口等因素合理確定大型醫療設備配置數量。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基層、城市社區傾斜。統籌高層次醫學人才和面向基層的實用衛生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醫療服務中的獨特優勢,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科、中藥房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率先建立健全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網絡。
——推進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破除以藥補醫模式,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機制。積極促進非公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實現形式,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發揮試驗區作用。
(三)健全住房保障體系。
——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落實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劃撥、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強廉租住房對低收入住房困難人口的保障作用。
——完善住房貨幣分配和政策性租賃機制。建立住房貨幣補貼標準與住房市場價格、居民收入水平等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適當提高住房公積金在工資總額中的比例,發揮公積金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增強職工住房支付能力。推行政策性租賃住房制度,滿足新就業職工、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符合規定條件的暫住人員的基本住房需求。
(四)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完善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類優惠政策,統籌城鄉和省內外各類群體勞動者就業。強化農村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轉移就業能力,把珠江三角洲地區打造成為全國農村勞動者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示范區。著力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建設全國一流的職業技能開發評價示范基地。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加強創業培訓,構建全國性的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系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制,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加強職業病防治。
——完善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網。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范圍,逐步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到2012年,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參保率達到95%以上、外來務工人員參保率達到80%以上,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60%以上,其中,被征地農民參保率達到90%以上。建立健全統籌城鄉、保障基本醫療、滿足多層次需要的醫療保障體系,實現全民醫保。深化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擴大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覆蓋面。大力推動所有用人單位依法為農民工辦理參加工傷保險,建設國家級工傷康復基地。逐步建立覆蓋城鄉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救災應急保障機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待遇調整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到2020年,建成比較完善、保障有力的社會保障體系。
(五)建設和諧文化。
——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模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嶺南特色文化,培育創業、創新、誠信精神,打造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時期廣東人精神,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建設學習型社會,形成熱愛學習、崇尚知識的良好氛圍。
——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基礎文化設施覆蓋工程,構建完善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到2012年,基層文化建設各項主要指標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建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確保城鄉群眾能夠免費享受各種公益性文化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加快建立健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流動服務工程建設,打造全國性的公共文化建設示范區。積極挖掘、搶救文化遺產資源,有效保護并傳承具有歷史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到2020年,形成服務優質、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競爭機制,培育多元化、市場化的生產和消費空間,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經營機制。實施高端文化人才引進工程,激勵優秀文化產品創作,打造優秀文化藝術品牌,不斷推進先進文化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特色鮮明、結構優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產業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