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多元零售”降降溫
時間:2011-04-06 17:09來源: 作者:陳岳峰
2011-01-05 忽如一夜春風來。南京連鎖業會議上一呼,似乎多元零售時代就到來了!
多元并不新鮮。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多位著名企業戰略專家就提出了多元化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我國企業包括部分零售企業也曾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經營的熱潮。
因此,多元零售也不是個新生事物。縱觀近年,一些大型零售企業在多元經營后,運營能力反而降低。除極少數外,多元經營沒有給零售業帶來群體性成功。對許多企業而言,多元化發展是一個甜蜜的“陷餅”,陷進去后再也出不來。如當年的云南盛興,或者曾經盛極一時的家世界、德隆等等,那些倒下的企業就在眼前,而我們的行業似乎卻已經將他們遺忘。
所以,在一片呼喊多元零售時代來臨的熱潮中,需要給“多元”降降溫。
當然,降溫并不是不支持零售商多元經營。應該說,一部分企業具備了多元化發展的實力,如華潤集團。但華潤的背景、實力,在行業中有幾人可比肩?其模式有幾人能復制?別的不說,華潤集團多元化發展的成功,不僅是零售業,亮點在其對業務的長短期搭配。從它的產業布局可以看出,既有預期回報率高、但風險大的微電子、高科技等項目,又有適中的一般工業、零售等項目,也有風險小、回報率低的基礎設施項目。而華潤萬家十余種業態也已經遍地開花,真正將其他領域的經驗克隆到了連鎖零售領域。在這樣的搭配下,再輔以雄厚的資本實力,華潤的多元手法才玩得游刃有余。德隆卻是一個反面教材。其在做產業整合時忽略了長期與短期的配合,大肆并購后,對零售業的整合晚于對傳統產業的整合,布局秩序前后顛倒,最終造成了資金鏈斷裂,整個公司最終分崩離析。 在華人企業中,真正多元化的“教父”應屬李嘉誠,其在長短期配合方面可以說已爐火純青。長江實業集團旗下有包括港口、電信、物業、零售、能源、基建、財務與投資等7大行業,這些行業看起來互不相關,但事實上全部能嚴密互補,一個行業增長最高點一定有另一個行業是最低點,此種搭配使龐大的長江集團始終處于穩定狀態。
那么,正準備以多元為半徑躍躍欲試的零售企業們,是否有了縝密的長期與短期配合的戰略?再舉個例子吧,新華都以百貨、超市為主,并投資工程機械、房地產、參股旅游發展公司和紫金礦業、IT資訊、啤酒、醫藥、電子、地產等領域。但其主業在福建零售業的門店規模和市場占有率方面不及永輝,在成長與盈利能力方面遜色于福建東百集團。中投顧問流通行業研究員黎雪榮就指出,新華都這種幾乎全方位介入國內各個消費領域的多元經營,沒有產業連貫性,面臨的風險較大。
多元化經營的確有很多作用和優勢。但如果企業涉足多個不同領域,又沒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也很容易陷入困局。也可以說,多元化能否成功取決于企業的駕馭能力,并不在于多元化本身。此外,多元經營更需要專業化管理,對零售商來說,無論是涉足商業地產還是加工制造,亦或產業鏈的其他延伸,都要秉持一條原則:原有主業的管理水平是否能跟上新行業的需要等。當管理水平達不到時,切忌一哄而上。
就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所說,零售企業在多元經營中,要能夠合理把握主業與副業的平衡關系。所以,在筆者看來,多元零售是趨勢不假,但行業是否適合大規模多元經營仍有爭議。而且,不是說行業進入了多元時代,你的企業也就能多元了。這完全是兩碼事,大部分零售商可千萬不要頭腦發熱,自作多情。 | |
------分隔線----------------------------
------分隔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