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百貨深感危機轉型提速
當“剁手黨”在網上瘋狂搶購時,11日當天,廣州主要商圈的傳統商超幾乎陷入了全年低谷。記者巡訪市內多個商圈實體百貨商場,均看見場內冷冷清清。
盡管“雙11”當天是工作日,在康王路的新光百貨,客流仍是不足平時工作日的一半,售貨員甚至閑得無聊聚在一起聊天。“我是剛好路過進來看看而已,沒有打算買,誰會‘雙11’還到百貨公司買東西啊?”即便是商場內的市民,逛商場也沒有購物的意愿。
“‘雙11’實體商業表現低迷意料之中”
在崗頂的摩登百貨,早上客流也是零零星星,到了中午和下午時段,客流才有所回升,但依然比平日減少了1/3。類似情況還出現在了市內多個大型購物中心,天河城百貨、正佳廣場、太古匯、樂峰廣場、西城都薈等平日頗受歡迎的購物中心,在昨日都不見了客流火爆的場景。
值得提及的是,記者向多個傳統百貨商場查詢當日的銷售數據,均遭到婉拒。“交易額不高,數字不好看,就不要說了。”一家商場的高層婉拒了記者的詢問。另一位高層則表示,傳統百貨在“雙11”的表現低迷,是意料中事,“因為網上的集中時斷打折策略,貨品在短時期會出現部分低價,加上宣傳效應,所以人流都往電商聚集,傳統百貨受到沖擊是必然的事。”
“雙11”來勢洶洶,連一貫以實體零售為基礎的實體零售企業都坐不住了。“雙11”前,永旺廣東公司悄然在廣州中環店、光大店聯合社區“O2O”平臺試水互聯網銷售模式,通過移動端APP下單,門店3公里范圍內1小時送貨上門。
對于“雙11”及互聯網消費的沖擊,永旺并無正面回應。該公司表示,為應對電商大型促銷活動,針對不同節假日、周末做更多品牌折扣及單品特價,同時此期間將舉行活動,借此吸引顧客來店,例如以日本潮流產品為主打的大促引流能力頗為可觀。
接入互聯網技術變消費者為流量
這邊廂,電商狂歡,那邊廂,實體壓力重重。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百貨業體驗了近5年來的最大一次關店潮。相關機構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百貨業態共關閉25家門店。其中,萬達百貨關閉10家門店,占比高達40%;天虹商場關閉3家;金鷹關閉2家;遠東百貨、陽光百貨、百盛百貨、華堂商場、津樂匯百貨各關閉1家。
進入下半年,萬達百貨繼續大舉關店,從福建到長沙,關店沒有停歇,最近在廣東的廣州增城、廣州番禺以及佛山也連續關店。
“實體商業有讓互聯網公司羨慕的流量入口,卻把大量流量浪費在了店門口,”微信支付副總經理耿志軍表示,隨著微信的普及,幾乎每個到店顧客都代表著一個微信ID,門店本身就是一個巨大流量的入口,而如何讓每個人變為有效的流量,進而產生商業價值,是實體零售互聯網戰略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第一商業網總裁黃華軍認為,在多種形式中,在線與線下企業融為一體最被看好,可以將利益共同化,將各自優勢發揮到極致。但在變革時代,沒有固定模式可借鑒。網購固然便捷高效,卻難以讓消費者在購買之前“眼見為實”。傳統零售企業能夠讓消費者在看到實物后仔細比較、放心購買,這一特征一時也難以被網購替代。
“因此,實體零售企業開網店也好,全渠道也好,核心都是要回歸零售業的服務本質,捕捉消費新需求以實現轉型突圍。”黃華軍說。
“‘雙11’就像一場消費大戲,我們不能缺席。”廣州友誼董事長房向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參與“雙11”的促銷活動通過自身的努力,也希望共同分享這場消費盛宴,“畢竟誰也不愿成為被消費者冷落的對象。” 摩登百貨是全城轉型最積極的實體百貨,除了升級了摩登網與電商在線上“對戰”外,11日當天,摩登百貨還宣布摩登網正式與中信物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進入中信物業管理的樓盤小區服務網絡平臺,劍指社區商業。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電商企業“賣賣賣”傳統百貨“冷冷冷”》2015年11月12日
原文鏈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11/12/content_748763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