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北京商報記者劉卓瀾 對于絕大部分消費者而言,疫情期間逛商場,人少店多不排隊,體驗感和舒適感飆升。而對商場商家而言,疫情期間直播、社群、實體多渠道賣貨,業績卻難以提升。 4月13日,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與截至4月3日的周數據相比,目前受訪企業均已復工,客流和銷售額回升明顯。不過,從復工企業的銷售額恢復程度來看,近半數銷售額僅恢復了60%-70%。 ▲攝影/北京商報記者劉卓瀾 相信這一現象,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都能體會深刻。記者在疫情期間走訪各大商圈就發現,即使在特殊時期,北京絕大部分商場依舊維持較高的開業率。 3月前,國貿商城的店鋪員工復工人數已經達到近70%,近90%非餐飲店鋪已開業。餐飲租戶已開業近70%,其中1/3只提供外賣服務。國貿商城相關負責人表示,3月整體較2月客流有明顯回升,且復工人數也有所增加。此外,三里屯太古里3月中旬左右,開業商戶也達到了9成以上。 雖然商場保持較高的開業率,但銷售額卻與同期相比相差懸殊。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第2期《零售業復工復產情況調查報告》顯示,銷售額恢復至60%及70%的企業占比為46%,占比近一半。 中糧祥云小鎮透露,雖然場內近90%店鋪已恢復開業,但客流和銷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從疫情期間數據來看,截至4月2日,祥云小鎮整體客流及銷售額與上月同期相比增長在4成以上。 為提振消費,祥云小鎮聯合商戶探索“多維求存”的商業模式。自2月以來,祥云小鎮推出了“大廚帶你做美食“系列抖音直播;聯動12家美味餐飲上線“安心外賣”服務;與大悅城北京大區商業攜手“美團外賣”“餓了么“平臺推出“5折復工餐”活動;近50家零售品牌紛紛開啟“云逛街”模式,每周定期舉辦五折抄底內購會;三月中下旬,祥云小鎮還上線了“祥云春游季”小程序商城活動。其中,開啟美食直播后,祥云小鎮在一周內餐飲銷售額環比提升49%。 ▲攝影/北京商報記者劉卓瀾 除了祥云小鎮,大部分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都在疫情期間推出了“云購物”模式,通過線上營銷進行品牌推廣。例如北京長安天街就針對不同業態組建了購物微信群,顧客可以在群里直接聯系商家購買產品,商品由順豐快遞到家;天虹也開通了“線上百貨”的服務,顧客線上下單后,可以選擇到店還是到家。 伴隨疫情緩解,線下活動也逐漸多了起來。合生麒麟新天地將在疫情結束后投入百萬元用于補貼消費者,消費者可以通過大眾點評等平臺團購優惠券,所有場內商戶均可使用;朝陽合生匯也針對線上線下推出一系列消費者和商家補貼活動,如Plus會員滿千返百、線上商城滿300元返30元等活動;三里屯太古里還針對通過店鋪微信達成的會員消費,進行雙倍積分的獎勵;首創奧特萊斯也即將舉辦周年慶活動,助力線下賣場恢復元氣。 與此同時,在北京市商務局主辦的“防疫保供網上行”促消費活動中,300多家商超、電商、餐飲、快遞外賣、外貿、生活性服務業企業發放上億元消費券,其中北京蘇寧在京率先發放3000萬元消費券;國美發放1.2億家電消費券;京東聯合眾多品牌發放總價值15億元的京東消費券,重點覆蓋3C電子、消費品等品類。蘇果超市發放100萬份總價值約1億元的全民消費券,涵蓋休食、服裝、小家電等品類共計萬余件單品。 雖然各大商家在提升業績上絞盡腦汁,但促消費擴內需畢竟是一場“持久戰”。 相關商業協會表示,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消費的增加與減少主要取決于預期收入的變動。如何讓發放出去的消費券轉化為真實消費,還要看各地政府與企業能否科學設置、合理發放,打出漂亮的提振消費組合拳,通過靈活的拳法,從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挖掘消費潛力,因地制宜找好發力點,打出新套路。 在商場范圍的不同業態中,百貨業目前依舊承壓較大,但總體趨勢向好。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分析指出,大部分百貨采取了聯營為主的輕資產模式。此外,大多數百貨店有超市業務,疫情期間,雖然百貨店生意較少,但超市作為補充業態,能夠與零售業態互補,抗風險能力較強。 數字化亦能促使消費升溫。有商業人士預測,疫情后商業企業的進化將基于“服務能力”、“數字能力”與“創新能力”。購物中心與商戶之間可能會重構新型合作模式。 |
|
原標題:九成商場復工率80% 銷售額恢復仍顯滯后 / 編輯:麗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