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海西建設“四求先行”的要求,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壯大產業集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扎實推進福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總體上經濟運行呈現平穩較快、結構趨優的良好勢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綜合
經濟增長平穩較快,綜合實力提升明顯。據初步統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28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3.0%。第一產業發展平穩,增加值為234.90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勢良好,增加值為1083.92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持續發展,增加值為965.34億元,增長11.7%。產業結構繼續調整,比重日趨優化。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4%、58.0%和38.6%。三次產業比重為10.3:47.4:42.3。全市人均生產總值33615元,比上年增長12.0%。經濟的持續增長促進財政收入的增加,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288.21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地方級財政收入168.86億元,增長15.2%,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75.97億元,增長23.0%。
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4050”人員再就業人數3400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51000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400人。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全市經工商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達11.49萬戶,比上年增長8.3%,從業人員27.22萬人,增長3.4%;私營企業4.66萬戶,增長15.0%,從業人員46.41萬人,增長12.7%。
農業
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繼續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輻射作用,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穩定糧食生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市預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2.31億元,增長5.6%,其中農業產值100.71億元,增長2.3%;林業產值9.65億元,增長7.9%;牧業產值67.12億元,增長5.7%;漁業產值209.08億元,增長7.3%。糧食種植面積繼續調減,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82.92萬畝,比上年減少1.91萬畝,糧經比例從去年的47.1:52.9調整到46.8:53.2,糧食比例下調了0.3個百分點;全年糧食總產量63.77萬噸,比上年下降0.4%。名優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優勢特色經濟作物的生產規模擴大,全市食用菌產量8.79萬噸,比上年增長11.0%;茶葉產量1.50萬噸,增長6.0%;肉、蛋、奶總產量37.08萬噸,增長2.6%;蔬菜瓜果產量267.09萬噸,增長1.7%;水果產量32.05萬噸,增長3.4%。漁業生產重點發展水產品深加工和優高養殖,全市水產品產量165.61萬噸,比上年增長7.7%。
林業生產保持穩定。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預計全市完成人工造林總面積11806公頃,其中速生豐產林總面積6000公頃,沿海防護林總面積2286公頃。全年商品材產量14.26萬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54.9%。
榕臺農業合作繼續加強。以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為依托,繼續引進臺灣農業優良品種、技術,發展高、優、特農業。一大批臺灣名優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葉、水產、畜禽等良種先后在福州落戶。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兩岸農業科技合作交流將更加密切,臺資良種企業將陸續引進。
工業
工業繼續增長,產品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加大對工業項目、技術改造與自主創新等扶持力度,圍繞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產業集群,著力優化產業布局,拓展以江陰、羅源灣為重點的南北“兩翼”,發揮臨港工業優勢,提升質量。工業集中區支撐、集聚作用增強,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凸現,工業經濟更上一層樓。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924.79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全部工業總產值3584.58億元,比上年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65.41億元,增長18.3%,其中國有控股工業總產值448.83億元,增長8.0%;股份制工業總產值1177.01億元,增長25.5%;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總產值1750.49億元,增長17.3%。
調整工業結構,發展重點產業集群。由電子信息設備、冶金、紡織化纖服裝三大支柱產業主導我市工業層面,加快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軟件、光電、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分行業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電子設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600.07億元,比上年增長13.6%;紡織、服裝、化纖工業總產值476.53億元,增長23.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260.84億元,增長15.3%;塑料制品業209.69億元,增長14.0%;農副食品加工業202.33億元,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有大幅增長,部分產品產量下降。增勢良好的有:石油加工增長223.6%,廢品回收加工增長152.6%,有色金屬加工66.8%,專業設備制造增長49.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增長33.8%,而水的生產和供應及工藝品制造則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9.1%和3.0%。
貿易
消費領域不斷拓寬,現代物流業迅速發展。我市實施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全市共建設和改造“農家店”150家。連鎖規模擴大,經營從超市、百貨店向多業態、多領域拓展。積極建設海峽西岸現代服務業強市,現代物流配送迅速發展,物流企業不斷壯大,盛輝等6家物流企業入選全國物流百強企業。我市糧食批發市場、果品批發市場及蔬菜批發市場被評為省首批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4.37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分城鄉市場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918.39億元,增長22.0%;縣及縣以下零售額215.99億元,增長14.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976.31億元,增長20.7%;住宿餐飲業151.63億元,增長20.0%。居民消費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消費熱點進一步拓寬,化妝品、金銀珠寶、汽車、家居等類商品消費快速增長。在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化妝品類增長30.9%,金銀珠寶類增長26.3%,汽車類零售額增長20.5%,家具類增長25.4%。
會展業穩步發展。全市共舉辦各類會展活動189場,其中全國性會展3場,成功舉辦了“5·18”海交會、赴港澳臺專題招商、全國煤炭會等重大活動。年貨會、車交會、住交會、人才交流會等一系列常設性的展會連年不斷,進一步引導大眾消費,促進交流。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加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邁上一個新臺階,完成投資額1248.90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全年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163.67億元,增長22.9%,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額309.80億元,下降17.7%。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資239.16億元,比上年下降11.6%;商品房交易成交額194.98億元,下降41.7%;全年商品房交易面積344.10萬平方米,下降46.7%。
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33.6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7.3%。大力拓展東部新區,啟動建設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火車南北站綜合交通樞紐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開工建設福清核電站、向莆鐵路福州段、漁平高速公路及江陰疏港支線等,城區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積極推進鼓山大橋、三江路、福峽路等與新區配套的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灣邊大橋及其接線公路工程,動工開挖琴亭湖,治理光明巷等7條內河,建設大學新區防洪排澇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城市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市政建設取得顯著效果。加強市政建設,改造15條道路及沿線1052幢樓體景觀,建設閩江兩岸等一批重點區域燈光夜景工程,全面建成并開放新動物園、環西湖步行道等景點,市民生活、休閑環境持續改善。市區路網日漸完善,城市發展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城市道路總長度1006.70公里,道路面積1946.10萬平方米。堅持公交優先發展,市民出行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拓寬改造16公里城區道路、50條支路街巷,全年新辟、調整公交線路22條,新購投放環保公交車637輛,市民公交出行率達22.1%。年末公交車營運線路達117條;全年新增公交車310標臺,年末擁有公交車2271輛,每萬人擁有公交車13.85標輛;日客運量達126.92萬人次。市區共有自來水廠10座,日綜合生產能力158萬噸;液化氣供氣總量10.60萬噸,其中家庭用氣5.79萬噸,城市氣化率達98.5%。全年全社會用電量達21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4%,其中居民用電49.10億千瓦時,增長17.9%;工業用電123.38億千瓦時,增長1.2%。
|